约11440字。
16.2《六国论》训练检测卷
一、选择题
1.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A.革灭殆(dài)尽 暴(bào)霜露
B.思厥(jué)先祖父 胜负之数(shù)
C.弊在赂(lù)秦 为(wèi)国者
D.不得下咽(yàn) 洎(zì)牧以谗诛
2.下列选项中,有关文化常识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钩心斗角”一词出自《阿房宫赋》,原指宫室建筑结构的交错和精巧,后比喻用尽心机,明争暗斗。钩心,指各种建筑物都与中心区相连;斗角,指屋角相对。
B.古代男子在二十岁时行加冠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弱”。同时赐以字,凡人相敬而呼,必称其表德之字。
C.乘,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春秋时,一辆兵车,配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千乘之国”意思是指拥有许多兵马的国家,出自《论语•先进篇》。
D.《左传》和《史记》都有高超的叙事艺术。《左传》叙事详备,写人生动,细节传神;《史记》长于记述辞令,叙事简洁。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六国论(节选)
[清]李桢
宋二苏氏论六国徒事割地赂秦,自弱、取夷灭,不知坚守纵约;齐、楚、燕、赵不知佐韩、魏以摈秦:以为必如是,而后秦患可纾。
夫后世之所以恶秦者,岂非以其暴邪?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也。当是时,山东诸侯之六国也,未有能愈于秦者也;其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者,视秦无异也。兵连祸接,曾无虚岁。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是以卒自
……
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是故秦不极强/不能灭六国/而帝不帝/则其恶未极/其恶未盈/亦不能以速亡
B.是故秦不极强/不能灭六国而帝/不帝/则其恶未极其恶/未盈/亦不能以速亡
C.是故秦不极强/不能灭六国而帝/不帝/则其恶未极/其恶未盈/亦不能以速亡
D.是故秦不极强/不能灭六国/而帝不帝/则其恶未极其恶/未盈/亦不能以速亡
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纵约:特指战国时期齐、楚、燕、韩、赵、魏六国联合抗秦,即“合纵”的盟约。
B.山东:这个词最早出现的时间不迟于战国,也有人考证春秋时期就有了。但多数人认为,“山东”一词伴随着秦国崛起而出现。因为地处秦岭的华山是秦国和其他六国的天然屏障,秦国在华山之西,其他六国因此被称为“山东六国”,即华山之东的六个国家。
C.苏秦、张仪:都是战国时期的纵横家,其中张仪首次创立了连横的外交政策,并游说其他六国入秦,苏秦出使赵国后提出了合纵的策略。
D.昆弟:同昆仲,指兄和弟。也比喻亲密友好,或同辈的人。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桢的《六国论》也是探讨六国败亡原因的专论,在承认二苏观点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观点。
B.李桢认为六国灭亡是由于未占有利地势,又未得天助,否则,其中的任何一个也可以像秦国一样一统天下。
C.李桢认为六国在“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等方面与秦国是没有什么区别的。
D.本文在论证方法上是首先排除对六国败亡的不正确解释,然后再阐明自己的看法,直到文章结尾时,才点明论点。
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也。
(2)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之下矣。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