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题, 约10830字。
2023届江西省南昌市部分学校高三下学期5月模拟考试
语文
本试卷总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论语》以“学而”开篇,并非参编之孔门弟子随意为之,实乃深明夫子崇“学”之心意使然。孔子之后,将儒家“学”论思想推向更高阶段的要数先秦儒学之总结者--荀子。《荀子》一书以“劝学”开篇,可谓深契孔门崇“学”重“教”之精神。细细品读《荀子》,我们认为,荀子论“学”,有以下四个方面的思想内容尤其值得深思、体味和借鉴。
其一,学以“成人”。所谓学以“成人”,就是以“成人”作为“学”的目的,以“学”作为“成人”的途径。荀子曰:“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也,故诵数(群书)以贯之,思索以通之,为其人以处之,除其害者以持养之。……是故权利不能倾也,群众不能移也,天下不能荡也。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谓德操。德操然后能定,能定然后能应。能定能应,夫是之谓成人。”(《荀子•劝学》)荀子之所以将“成人”作为“学”之目的,这与其性伪之分的认识紧密相关。他说:“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是性伪之分也。”(《荀子•性恶》)按照这种认识,“人”之“完成”,不由先天之“性”,而必由后天之“伪”,而“学”无疑又构成了“伪”的主要形式。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无“学”便无所谓“人”(成人)了。故曰:“为之,人也;舍之,禽兽也。”(《荀子•劝学》)荀子发展了孔子为己之学的思想,认为君子当学而为己,“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把“学”之目的落到了“全而粹”的理想人格养成上。“其义则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荀子•劝学》),此之谓也。
其二,学至乎礼而止。所谓“学至乎礼而止”,就是指将“学”的内容主要聚焦于“礼”上。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论语•雍也》)荀子直承夫子之教,一方面主张“君子博学”;另一方面又明确提出“学至乎礼而止”(《荀子•劝学》)。由此,以“礼”论“学”,以“学”论“礼”,构成了荀子“学”论思想的一个鲜明特点。清人王先谦言:“荀子论学论治,皆以礼为宗,反复推详,务明其指趣,为千古修道立教所莫能外。”(《荀子集解序》)可以说,不从礼学悟入,实难得荀子论“学”之真义。荀子认为,礼是“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人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荀子•性恶》)。因此,在他看来,“学”若“不道礼宪”,而仅“以诗书为之”,根本不得要领。他说:“不道礼宪,以诗书为之,譬之犹以指测河也,以戈舂黍也,以锥餐壶也,不可以得之矣。”(《荀子•劝学》)荀子将“学”之内容约之于“礼”,而曰“其数则始乎诵经,终乎读礼”,意在此也。
其三,学至于行之而止。所谓“学至于行之而止”,就是强调对“礼”的躬行和践履。荀子说:“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行之,明也;明之为圣人。”(《荀子•儒效》)对于“礼”,荀子认为,不仅要“知”,更要“行”,故曰:“礼者,人之所履也,失所履,必颠蹶陷溺。”(《荀子•大略》)而对于“礼”的学习,他强调要“一可以为法则”,使“礼”成为吾人立身行事、应对进退的规范和准则。
其四,学至乎没而后止。所谓“学至乎没而后止”,就是强调“学”的过程性、持久性和不可间断性。《劝学》篇开宗明义即曰“学不可以已”,所要说明的正是这个道理。
(摘编自郑治文《荀子论“学”》)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论语》以“学而”开篇,《荀子》以“劝学”开篇,这实际是孔门弟子及儒门后世学者刻意
而为之。
B.“成人”的途径是“学”,通过“学”以求融会贯通,从而由不全不粹之人变成成熟完美之人。
C.学习内容包括书本知识、探索理解、效仿良师益友等,除邪念、养德操等可在学习中得以实现。
D.荀子认为,君子广泛地学习,等达到醉心于学的境地时,再用礼来约束自己,就不会离经叛道。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篇论述孔门崇“学”,提出荀子论“学”思想有四个方面值得深思、体味和借鉴,然后分条论述,条理清楚。
B.作者在文中多处运用“所谓……,就是……”的句式,对相关内容进行解释,化深奥为通俗,这就更便于读者理解。
C.文章第二段开头引用《荀子•劝学》中的论断,阐述“学”与“成人”之间的关系,强调君子的学习与小人有别。
D.文章第三段以“由此”“可以说”“荀子认为”“因此,在他看来”等语,对观点表述作出限制,论述客观而审慎。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学”到最后为“成人”时,外力也不能动摇,即“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亦即孔子的“匹夫不可夺志”。
B.荀子认为,人的本性是邪恶的,自降生之时起就贪财好利、争斗抢夺、放纵不羁等,这些恶行是与生俱来的,不可以改造。
C.荀子既主张君子博学,又提出将学的内容主要聚焦于“礼”上,他论学论治皆以礼为宗,领悟其论“学”真义,须从礼学悟入。
D.荀子不仅强调对“礼”的践行,还强调“学”的过程性和不可间断性,这与他曾经提出的“学不可以已”的观点是一致的。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土耳其安卡拉哈兹巴伊拉姆大学教授《孙子兵法》首位土耳其语译著者汉学家吉来近日接受中新社专访,畅谈《孙子兵法》里的中国智慧。以下为访谈摘录。
记 者:《孙子兵法》是首部从汉语文言文直接翻译成土耳其语的中国经典。为何要翻译此书?
吉 来:《孙子兵法》不止在中国很有名,在西方的影响力也很大,是畅销书。第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