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题, 约10940字,答案扫描。
高2023届 第十三次适应性训练
高三语文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与西欧封建社会相比较,中国封建社会自然经济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农耕经济的
多元成分结构,这一特点造就了中国文化兼收并蓄的包容性格。
②春秋战国是中国农耕经济的重要转型时期,也是中国思想文化界诸子竞秀、百家
争鸣的兴盛时期,儒家的仁义醇厚,道家的消静超逸,墨家的谨严兼爱,法家的因势严
峻,各家尽管主张不一,相互辩难,但是思想文化通过社会变革的洗礼,诸子百家在争
鸣中取长补短,锻炼了自己的学说。到了秦汉时期,儒道融合,综汇百家,促进了中国
文化走向新的高潮。“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易传•系辞下》),正反映
了先秦百家学说精华相互包容荟萃的历史事实。
③中国是个幅员辽阔的国家,各地的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社会政治文化诸方面的发
展水平也多有差异,因此,古代中国又形成了不同区域文化的格局,如齐鲁文化、楚文
化、吴越文化、三晋文化、秦文化等。这种不同区域文化的格局也导致了中国文化的多
元结构。然而随着中国农耕经济的周边扩展,中国文化的包容性格,又促使这些区域文
化相辅相成,渐趋合一。
④中国文化不仅善于包容百家学说和不同地区的文化精华而日臻博大,而且还长期
吸取周边少数民族的优秀文明,使之交相辉映,增添异彩。汉代北方民族的器用杂物、
乐器歌舞,“京都贵戚皆竞为之”(司马彪《续汉书•五行志》)。魏晋南北朝是中华
各民族大融合时期,充满生机的北方民族精神为中原农耕文化注入了新鲜空气,“漠北
淳朴之人,南入中地,变风易俗,化洽四海”(《魏书•崔浩》)。盛唐是中国最为开
放的时代,中国文化的包容性格发挥得尤为淋漓尽致,“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竞
纷泊”(元稹《法曲》)。
⑤即使是对外域的文化,中华民族最终亦能敞开其博大的胸怀,扬弃吸收。佛教自
汉代传进中国以来,至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形成一个高潮,中国固有的儒、道、玄等文
化,通过与外来佛教文化的会通交融,获得新的营养而走上了一个更高的层次。明末清
初时期,西方的耶稣会士东来,带来了西方的文明。虽然这时的中国已渐趋保守,文化
的包容性格有所减弱,但许多有识之士,仍提出了“遐方文献,何嫌并蓄兼收”(李之
藻《刻同文算指序》)的主张。近代以来,面对西方列强的欺凌压迫,大批热血的知识
分子,仍然不忘吸取西方文化,“师夷长技以制夷”。这种文化开放心态,正是中国文
化有容乃大的包容性格的表现。
⑥农耕经济的多元成分结构,促进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得到充分的发育,造就了灿烂
辉煌的中国古代文化。但是,中国农耕经济的既早熟而又不成熟,又造就了中国文化的
早熟性和凝重性格。
⑦早在先秦,我国已有敬德保民、民为邦本的思想。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学说,以
“仁”为核心,强调人与人在道德上的平等,所谓“人皆可以为尧舜”,“民为贵,社
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但这种民本意识,虽曾受到西欧启蒙思想家的
高三语文 1 / 12
高度赞赏,却因农耕经济的不成熟没能得到正常的发展。
⑧中国农耕经济和中国文化的早熟性,与中国社会的多元结构相互配合,加强了传
统社会的坚韧性。随着中国封建社会从前期过渡到后期,中国文化日益显露出凝重的保
守性格。宋元以后,中国文化的开放性和包容性格,较之汉唐已有明显衰退。明清之际,
固然有一大批士大夫知识分子关注西方耶稣会士带来的科技文化,但同时亦不乏严拒者。
近现代以来,中国人前赴后继,卧薪尝胆,开放改革,焕发自强自新之道,才使中国文
化重新获得了生命活力。
(摘编自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中国农耕经济的多元成分结构造就了中国文化的包容性,表现为主张各异的学说
流派和独具特色的区域文化并存。
B.春秋战国的诸子百家、秦汉时期的儒道融合、不同区域的文化合一等都体现出中
国文化有容乃大的宏伟气魄。
C.中国文化的早熟性体现在先秦时期就已经有了民贵君轻思想,但因农耕经济不成
熟,使这种民本意识没有得到正常发展。
D.中国农耕经济的多元性造就了中国文化的包容性,同样,中国农耕经济的早熟则
带来了中国文化的凝重保守性格。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第⑤段以近代以来,大批知识分子依旧不忘吸取西方文化为例,论证虽然中
国文化的包容性有所减弱,但开放心态没变的主张。
B.文章在论证农耕经济的多元结构与中国文化包容性的关联时采用了逐层推进的论
证结构,因而条理清晰,结构严谨。
C.文章最后一段分析了中国文化凝重的保守性格产生的原因,并指出,中国文化历
经宋元明清以后,到近现代,已经重获生命活力。
D.文章在论证中国文化的多元性、包容性、早熟性以及凝重保守性时,均使用了例
证法和引证法,使得论证充分有力,说理透彻。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中国农耕经济的多元性造就了中国文化的包容性,而中国文化的包容性格又随着
农耕经济的周边扩展强化了文化的多元结构。
B.中国文化的包容性既不是要消灭不同,也不是要强求趋同,而是求同存异、兼收
并蓄,在会通交融中为本国文化注入新的活力。
C.传统社会的坚韧性,一方面为中国文化的长期延续起到了积极作用;另一方面也
在不知不觉中积累着文化的保守性格。
D.中国文化的包容性与多样性都跟农耕经济的多元成分结构有关,所以,中国文化
本质上是农耕文化,与海洋文化、游牧文化不同。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ChatGPT的底层逻辑是什么?
ChatGPT本质上运用的是AIGC技术,是直接可以输出内容的技术,目前以文本内
容为主,这也是它和搜索引擎最大的区别。以往我们熟悉的AI基本运用的是决策式模型,以文本类的决策式AI为例,第一步往往是判断文本的内容和要求,第二步是判断
自己的任务,第三步是检索相关的内容,而ChatGPT这类的生成式AI还会再多进行一
步,那就是生成全新的内容,而这需要对提问者的偏好和想法等进行预测,还要能够生成合理、流畅、有意义的文本,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对话”。因此,ChatGPT非常适合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