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 约15360字。

  湖北省高中名校联盟2022-023学年度下学期高二联合测评语文试卷
  本试题共10页,23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考试时间:2023年5月29日上午9:00-11:30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用签字笔或钢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我们要理解中国传统的山水眼光,进而用这种眼光观看我们周围的真山真水。
  什么是山水的眼光?中国画家画一座山,通常先在山脚下住一段时间,在山腰又住一段时间,山前山后来回跑,又无数次登上山岭远望,最后整座山了然于心,待要画时,和盘托出。一画之中,山脚与山体俱见,山前和山后齐观,巅顶与群峦并立,这就是所谓的“高远、深远、平远”。不为透视所拘,不受视域所限,山水草木一例相看,烟云山壑腾挪反转。古人把这种方法称为饱游而饫看,游目而骋怀。山水眼光是一种不唯一时一侧的观看,更是将观看化入胸壑,化成天地综观的感性方式。
  山止川行,风禾尽起。中国人的内心始终有一种根深蒂固的山水依恋。何谓“山”?山者,宣也。宣气散,万物生。山代表着大地之气的宣散,代表着宇宙生机的根源,故而山主生,呈现为一种升势。
  何谓“水”?水者,准也。“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相对山,水主德,呈现为平势、和势。正是这种山水之势在开散与聚合之中,在提按与起落之中,起承转合,趋背相异,从而演练与展现出万物的不同情态、不同气韵。
  山水非一物,山水是万物,它本质上是一个世界观,是一种关于世界的综合性的“谛视”。所谓“谛视”,就是超越一个人瞬间感受的意念,依照生命经验之总体而构成的完整世界图景。这种图景是山水的人文世界,是山水的“谛视”者将其一生的历练与胸怀置入山水云霭的聚散之中,将现实的起落、冷暖、抑扬、明暗纳入内心的观照之中,形成“心与物游”的存在。
  多年前,我曾在台北故宫博物院欣赏北宋郭熙的《早春图》。我在这里看到一片奇幻的山壑被一层层的烟云包裹着,宁静而悠远,峻拔而生机勃勃。这是早春即将来临之时的山中景象——冬去春来,大地苏醒,山间浮动着淡淡的雾气,传出春天的消息。
  看着这幅画,如行游在山下山上、山前山后的风景之中。我们可以在这些景色中与天地相往来,这就是中国绘画,这就是中国山水。在我们眼前打开的不是一个镜头,而是使我们的身体在这里穿梭往还,使我们的心在这里吐纳元气。这就是与西方绘画和摄影作品全然不同的中国绘画。
  北宋郭熙的《早春图》
  在这些生动苍润的描画之中,我们还感受到了笔和墨的美,这种美最能体现山水的形神。正是这种“戏墨”的方法最自由也最有效地把我们带入对“象”的体察之中。“象”既不是自然对象,亦非纯然意识里的心象,而是在自然对象与纯然意识之间的辽阔无际的间性世界。我们在这种“象”的体察中,走进了中国绘画的世界,走进了诗意栖居的世界。中国绘画让我们获得体象的诗意、生命的诗意。
  在宋代,还有一类文人画家,其中最杰出的代表是大诗人苏轼。苏轼第一个提出了“文人画”术语,以应对画院的专业画家。他写道:“观士人画如阅天下马,取其意气所到。”他在绘画的题写中多次题道:“文以达吾心,画以适吾意而已”作为诗人,苏轼对绘画强调天机,强调诗心独创,但他并不贬低“艺”的重要性,极重视有道有艺,道艺结合。他写道“有道而不艺,则物虽形于心,不形于手?”
  宋代著名文学家、画家黄庭坚诗言:“一丘一壑可曳尾”。“曳尾”指《庄子•秋水》中的那只乌龟在泥沼中自乐。一丘一壑,则是寄情山水。人在山水中自足自乐,表现出传统文人尤其是隐居文人的纯粹与高尚。一丘一壑虽有限,却以某种坚固的深度唤起恒远的积极思想,赋予人以自足自乐的充盈,以及“风乎舞雩,咏而归”的无名之志。这直接构成了山水世界的无边容量与意涵。
  宋韵的根蒂究竟在哪里?南宋诗评家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说:“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言有尽,意无穷,或者说用有限的言抒发无穷之意,就是宋代诗画要达到的境界。这正是宋代文人与评论家所悉心追求的蕴涵。
  (摘编自许江《沿着宋画,走入中国山水精神的深处》)
  材料二:
  山水画的真正独立,似乎应在中唐前后。随着社会生活的重要变化和宗教意识的逐渐衰淡,人世景物从神的笼罩下慢慢解放出来,日渐获有了自己的现实性格。正如人物、牛马从宗教艺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画家打破了观察事物的局限,运用“高远、深远、平远”三种眼光描画山水景物,将之化入胸襟。
  B.山水的谛视者超越瞬时感受的意念,将其一生的历练与胸怀置入山水云霭的聚散中,构成完整世界图景。
  C.山主生,呈现为升势;水主德,呈现为平势。宋代画家用“戏墨”的方法最自由高效地体现山水的形神。
  D.“有道而不艺,则物虽形于心,不形于手?”体现了苏轼对道艺结合的重视,是对贬低“艺”的画院画家的回应。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自然对象特别是山水风景是地主士大夫居住、休息、游玩、观赏的环境,与他们的现实生活亲切依存,寄托了他们理想化、牧歌化的情志。
  B.考试出身的士大夫常常由野而朝,山水风景成为他们情感上的回忆和追求,山水画中人与自然的娱悦亲切体现了这一阶层的心理特征。
  C.从中晚唐到北宋,禅宗的教义吸纳了中国传统的老庄哲学对自然的观点,人与自然合为一体,希望从自然中了悟,摆脱人事的羁縻。
  D.材料一列举了文人画家苏轼和黄庭坚的画论主张,二人强调山水画要表达自己的精神境界,都追求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境界。
  3.根据选项内容,下列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
  A.仇英《春夜宴桃李园图》用工笔描绘文人们“开琼宴”“坐花”飞羽觞”的情景,生动精致。
  B.黄公望胸有丘壑,能将一条江的蜿蜒回转、山水情势画成山居一卷的《富春山居图》
  C.《枯木怪石图》中枯木怪石无定形,利于放笔造形,以发泄胸中盘郁,以求英风劲气逼人。
  D.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既有群山延绵,又有江水汤汤,山水之象,气势相生。
  4.围绕宋代山水画,两则材料阐述的侧重点各是什么?请简要概括。(4分)
  5.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将举行主题为“宋韵今辉,山水精神”的艺术特展,如果聘请你为这次艺术特展的解说员,请你结合材料一列出解说要点。(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花开花落四合院
  陈愉庆
  我家在西单横二条32号住了十年,那是我无忧无虑的童年岁月。直到很多年之后,我有了自己的家,自己的女儿,可进入梦乡的,仍然总是童年时的家。门前长廊下两株高过屋檐的西府海棠,绽放着满树花朵,在我的梦境里轻轻摇曳。
  来到北京后不久,我们便迁入了西单横二条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