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11980字。

  2022-2023学年湖北省武汉市江岸区重点中学八年级(下)月考语文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3.0分)
  1.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题目。
  张谷田舍
  储光羲
  县官清且俭,深谷有人家。一径入寒竹,小桥穿野花。
  碓喧春涧满,梯倚绿桑斜。自说年来稔,前村酒可赊。(注)县官:陪作者巡视的县令。碓(duì):用来舂米谷的器具。稔(rěn):庄稼成熟。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点出了田舍坐落的位置,引出了下文对清新而自然的农村田园风光的描绘。
  B. 颔联的“入”和“穿”两个动词运用精当,描绘了一幅清幽、美丽的春天图景。
  C. 尾联的“自说”是作者说,写今年的收成将会不错,描写了农民十分富足的生活。
  D. 本诗描写了田舍的美丽风光与农民们的劳动生活,表达了诗人由衷的赞美之情。
  二、名著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共7.0分)
  2.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诗的源头是歌谣。上古时候,没有文字,只有唱的歌谣,没有写的诗。一个人高兴的时候或悲哀的时候,常愿意将自己的心情诉说出来。日常的言语不够劲儿,使用歌唱:一唱三叹的叫别人回肠荡气。唱叹再不够的话,像手也舞起来了,脚也蹈起来了,反正要将劲儿使到了家。碰到节日,大家聚在一起酬神作乐,唱歌的机会更多。或一唱众和,或彼此竞胜。传说葛天氏的乐八章,三个人唱,拿着牛尾,踏着脚,似乎就是描写这种光景的。歌谣越唱越多,虽没有书,却存在人的记忆里。有了现成的歌儿,就可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随时拣一支合式的唱唱,也足可消愁解闷,若没有完全合式的,尽可删一些、改一些,到称意为止。流行的歌谣中往往不同的词句并行不悖,就是为此。可也有经过众人修饰,成为定本的。歌谣真可说是“一人的机锋,多人的智慧”了。歌谣可分为徒歌和乐歌。徒歌是随口唱。徒歌也有节奏,手舞脚蹈便是帮助节奏的;可是乐歌的节奏更规律化些。到了《诗经》时代,有了琴瑟钟鼓,已是洋洋大观了。歌谣的节奏,最主要的靠重叠或叫复沓;本来歌谣以表情为主,只要翻来复去将情表到了家就成,用不着废话。重叠可以说原是歌谣的生命,节奏也便建立在这上头。字数的均齐,韵脚的调协,似乎是后来发展出来的。有了这些,重叠才在诗歌里失去主要的地位。有了文字以后,才有人将那些歌谣记录下来,便是最初的写的诗了。
  (选自朱自清著《经典常谈》)
  (1) 材料中,原始歌谣有哪些主要用途?
  (2) 请结合材料,概括歌谣与最初的诗的不同之处。
  三、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共30.0分)
  3.  阅读下面的实用类文本,完成各题。
  守护好我们的语文素养
  章伟秋
  ①媒体人守护好语文素养这一立身之本,才能守护好新闻传播的立业之基。
  ②一段时间以来,写稿机器人在媒体和资讯网站上颇为抢眼。昆明报业写稿机器人“小明”仅用 1秒的时间,就“写”出了一篇100多字的稿件。腾讯网发布的新媒体趋势报告显示,2016年第三季度财经机器人写稿量已经达到4万篇。
  ③在人工智能挑战之下,媒体人恪守语文素养显得尤为宝贵。机器人新闻写作固然具有效率高、反应快等特点,但人类的丰富情感和表达技巧,在深度撰写方面具有难以替代的优势。如果放弃了人类自身优势和追求,媒体传播被人工智能所取代,播音员、主持人千篇一律说着同样的网络语言,机器和网络操纵了我们的所思所想、所感所言,整个文化氛围必然会因单一和刻板而枯萎。正如有学者所说,人工智能和人类各有所长,用机器人从事可重复和需要精确计算的工作,可以把记者编辑解放出来,让他们完成更有温度的新闻作品。由此而言,媒体人守护好语文素养这一立身之本,才能守护好新闻传播的立业之基。
  ④除了人工智能的冲击,语文素养遭遇的挑战是方方面面的。比如网络低俗文化的侵袭。网络语言“语不惊人死不休”,网民在自嘲、调侃、戏谑中,生成了一些低俗的网络语言,有些已经浸染到平面媒体和广播电视媒体之中。比如,一些综艺节目嘉宾和主持人以说网络俗言俗语为能事,拿恶俗当有趣、恶心当幽默,成了负能量、“污”文化的推手。再如,读书学习上的放松和放弃。过去,德艺双馨、文德双修,是媒体人、文艺工作者的入行基本功。如今不少媒体人,口中没有芬芳,身上毫无书卷气,每天不是泡在微信微博中就是辗转于饭桌酒场上,无暇补充文化的亏空,何谈提升素养的水位?
  ⑤作为文化传播的一张名片,播音员主持人的语文素养直接影响着媒体的形象、文化的形象。大众化和通俗化并不等于低俗化,媒体语言呼唤精确的语言运用,呼唤文雅生动的语言表达。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