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4220字。
论述类文本阅读
2023届四川省名校联高三高考仿真检测(一)语文试题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移情作用是把自己的情感移到外物身上去,仿佛觉得外物也有同样的情感。这是一个极普遍的经验。自己在欢喜时,大地山河都在扬眉带笑;自己在悲伤时,风云花鸟都在叹气凝愁。惜别时蜡烛可以垂泪,兴到时青山亦觉点头。柳絮有时“轻狂”,晚峰有时“清苦”。陶渊明何以爱菊呢?因为他在傲霜残枝中见出孤臣的劲节;林和靖何以爱梅呢?因为他在暗香疏影中见出隐者的高标。
从这几个实例看,我们可以看出移情作用是和美感经验有密切关系的。移情作用不一定就是美感经验,而美感经验却常含有移情作用。美感经验中的移情作用不单是由我及物的,同时也是由物及我的。它不仅把我的性格和情感移注于物,同时也把物的姿态吸收于我。所谓美感经验,其实不过是在聚精会神之中,我的情趣和物的情趣往复回流而已。
姑先说欣赏自然美。比如我在观赏一棵古松,我的心境是怎样的呢?我的注意力完全集中在古松本身的形象上,我的意识之中除了古松的意象之外,一无所有。在这个时候,我的实用的意志和科学的思考都完全失其作用,我没有心思去分别我是我而古松是古松。古松的形象引起清风亮节的类似联想,我心中便隐约觉到清风亮节所常伴着的情感。因为我忘记古松和我是两件事,我就于无意之中把这种清风亮节的气概移植到古松上面去,仿佛古松原来就有这种性格。同时我又不知不觉地受古松的这种性格影响,自己也振作起来,模仿它那一副苍老劲拔的姿态。所以古松俨然变成一个人,人也俨然变成一棵古松。真正的美感经验都是如此,都要达到物我同一的境界,在物我同一的境界中,移情作用最容易发生,因为我们根本就不分辨所生的情感到底是属于我还是属于物的。
再说欣赏艺术美,比如说听音乐。我们常觉得某种乐调快活,某种乐调悲伤。乐调自身本来只有高低、长短、急缓、宏纤的分别,而不能有快乐和悲伤的分别。换句话说,乐调只能有物理而不能有人情。我们何以觉得这本来只有物理的东西居然有人情呢?这也是由于移情作用。这里的移情作用是如何起来的呢?音乐的命脉在节奏。节奏就是长短、高低、急缓、宏纤相继承的关系。这些关系前后不同,听者所费的心力和所用的心的活动也不一致。因此听者心中自起一种节奏和音乐的节奏相平行。听一曲高而缓的调子,心力也随之做一种高而缓的活动;听一曲低而急的调子,心力也随之做一种低而急的活动。这种高而缓或是低而急的心力活动,常蔓延浸润到全部心境,使它变成和高而缓的活动或是低而急的活动相同调,于是听者心中遂感觉一种欢欣鼓舞或是抑郁凄恻的情调。这种情调本来属于听者,在聚精会神之中,他把这种情调外射出去,于是音乐也就有快乐和悲伤的分别了。
移情的现象可以称之为“宇宙的人情化”。因为有移情作用,然后本来只有物理的东西可具人情,本来无生气的东西可有生气。从理智观点看,移情作用是一种错觉,是一种迷信,但是如果把它勾销,不但艺术无由产生,宗教也无由出现。艺术和宗教都是把宇宙加以生气化和人情化,把人和物的距离以及人和神的距离都缩小,它们都带有若干神秘主义的色彩。所谓神秘主义其实并没有什么神秘,不过是在寻常事物之中见出不寻常的意义,这仍然是移情作用。从一草一木之中见出生气和人情以至于极玄奥的泛神主义,深浅程度虽有不同,道理却是一样的。
(摘编自朱光潜《谈美》)
1.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移情是生活中一种极为普遍的经验,它和美感经验之间是包含和被包含的关系。
B. 移情作用往往产生在物我同一的境界里,因为我们分辨不清楚所生情感的归属。
C. 欣赏艺术的人将自己情感外射到艺术上,才使原本只有物理的艺术具有了人情。
D. 从本质上来说,移情作用是一种神秘主义,一切艺术和宗教的产生都离不开它。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第一段列举了八个移情实例,引出下文对移情作用和美感经验关系 阐述。
B. 文章主体部分从欣赏自然美和欣赏艺术美两个角度阐述移情作用产生的机制。
C. 文章结尾将移情作用和泛神主义进行比较论证,补充论证了移情作用的内涵。
D. 文章在阐述观点时,整句和典雅词汇 运用使语言除准确严密外,还具有文学性。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美感经验中,人的注意力集中在一个意象上面是移情作用产生的关键因素。
B. 物的情趣是人的情趣的移注,欣赏美既要移情于物,还要吸收物的姿态于自我。
C. 我们说柳公权的字“劲拔”,是把字在心中所引起的意象转移到字的本身上面。
D. 移情是一种心理现象,需要审美主体的联想和想象来实现,跟其美感经验关系密切。
2023届四川省名校联考高三高考仿真检测(二)语文试题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早期经典中的作者问题的复杂性首先源自于中国早期的书写制度和撰述传统。我们这里所说的中国早期经典,指的是先秦时代留下来的传世文献。
在中国早期,文字和书写是被上层社会垄断的。有条件进行文字撰述的主要是王朝与之相关的各类文化官员,如从事占卜的巫,从事记事的史,从事礼乐的乐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