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 约17760字。
2023届重庆市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高考模拟调研联考卷语文试题(七)
语文测试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
(一)现代文阅读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早在一百多年前,严复就提出“信、达、雅”的翻译标准。“斯论一出,直如石破天惊,使译界学人近百年来几乎不敢越雷池一步”。一百多年来,它在国内翻译界一直处于主流地位,具有极大的影响。这一经典翻译标准把“信”置于首位,充分体现了对“忠实”的推崇。上个世纪30年代,由鲁迅、梁实秋、瞿秋白和叶公超参与的有关翻译标准的争论达到了空前的高潮,此次论战其实可以说是一场“直译”和“意译”之争。鲁迅先生提出了易解、丰姿双标准:力求易解和保存原作丰姿,就是既要通顺也要忠实。这其实是对“忠实”提出更高的要求,不仅要忠实于原作的内容,而且要忠实于形式。到五六十年代,继傅雷提出“神似说”后,钱钟书又提出“化境说”——“文学翻译的最高标准是‘化’。把作品从一国文字转变成另一国文字,既不能因语文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完全保存原有的风味,那就算入于‘化境’”。这种“忠实”可以说是对原作最大程度的忠实,但过分强调艺术性,可望而不可及。
西方第一个系统阐述翻译理论的是法国学者多菜,他提出了翻译的五原则:理解原著内容,通晓原语和译语,避免逐字对译,采用通俗形式,讲求整体效应。18世纪末,泰特勒在《论翻译的原则》中也提出了翻译的三原则:译作应完整地再现原作内容,译作风格与原作相同,译作应如原作一样自然流畅。进入20世纪,费道罗夫和温特在给翻译定义的时候就加上了“忠实”“全面”“等值”等要求。卡特福德将翻译定义为将一种语言的话语材料用另外一种语言的等值话语予以替代,并且提出了“文本对等”论。西方学者所提的“等值”和我国学者所提的“忠实”标准一样,要求“信”于原文。
中国传统译论沿着“案本——求信——神似——化境”的思路渐次发展,长期具有理论活力;西方传统译论也是立足于实践,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对现当代译论颇具影响。但是传统译论处于特定的历史语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严复提出的“信、达、雅”的翻译标准,在国内翻译界一直具有极大的影响,使译界学人近百年来几乎都推崇这一翻译标准。
B. 上个世纪30年代“直译”和“意译”之争,其实对“忠实”提出更高要求,不仅要忠实于原作内容,而且要忠实于形式。
C. 中西方传统译论都强调原文是最高尺度,无论西方所提的“等值”,还是我国所提的“忠实”,都把原文当作翻译的绝对标准。
D. 学科的形成与发展须以拥有一批义项单一、内涵精准、外延明确的术语为前提,而翻译中概念误植会导致理解中的文化错位。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鲁迅提出的易解、丰姿双标准,傅雷的“神似说”与钱钟书的“化境说”,虽然其名各异,但其实大体一致,都强调翻译要保存原文的风味。
B. 不同文本的翻译要求应该有所不同,文学翻译可以在求似或求真的基础上求美,但学术翻译的标准首先就该是求真,以避免核心术语误植。
C. 中西传统译论之所以被以德里达为代表的解构主义者全面彻底地否定,是因为翻译理论找到了更具有科学性与实用性的新思路和新视角。
D. 王东风把“忠实”说成“永远无法实现的乌托邦”,质疑“忠实原则”,固然有积极一面,但解构“忠实”也可能带来“语乱天下”的后果。
3. 下列对哲学家康德名言的翻译,最切合许渊冲“优势竞赛论”主张的一项是( )
A. 恒有二者,余畏敬焉。位我上者,灿烂星空;道德律令,在我心中。
B. 有两样东西,我越去不断思索,越觉得钦佩与敬畏。这两样东西便是我头顶的星空和我心中的道德律。
C. 有两样东西,我们愈经常持久地加以思索,它们就愈使心灵充满日新又新、有加无以的景仰和敬畏:在我之上的星空和居我心中的道德法则。
D. 有两种东西,我们愈是时常地而且不断地反省它们在我这里读出来:它们便以总是新的而且加深的仰慕与恐惧来充实心灵,此两种东西便是在我们之上的天体与在我们之内的道德法则。
4. 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行文思路。
5. 如何才能避免材料二中提到的“概念误植”?请结合材料一、二简要作答。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B.“上个世纪30年代的‘直译’和‘意译’之争,其实对‘忠实’提出更高要求”错误,依据“鲁迅先生提出了易解、丰姿双标准:力求易解和保存原作丰姿,就是既要通顺也要忠实。这其实是对‘忠实’提出更高的要求”可知对“忠实”提出更高要求的是鲁迅先生的观点,而非“直译”和“意译”之争。
故选B。
【2题详解】
(二)现代文阅读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夜籁
贾平凹
学生的时候,血气方刚,常要做以济天下的人物;莽撞撞地闯进社会几年,弄起笔墨文学,一事无成,才知道往日幼稚得可怜,不觉心灰意懒,且“行于当所行”,“止于所不可止”了。借仲秋的日子,去陕南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