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 约25620字。
南京市2022-2023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学情调研测试卷
高一语文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学校、班级、姓名、学号填写在答题卡上。每题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空格里或横线上。考试结束,请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中国民族音乐,从古到今,都是声乐占主导地位。所谓“丝不如竹,竹不如肉,渐近自然也”(《世说新语》)。
中国古代所谓“乐”,并非纯粹的音乐,而是舞蹈、歌唱、表演的一种综合。《乐记》上有一段记载:“故歌之为言也,长言之也。悦之故言之,言之不足故长言之,长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歌”是“言”,但不是普通的“言”,而是一种“长言”,“长言”即入腔,成了一个腔调,从逻辑语言、科学语言走入音乐语言、艺术语言。为什么要“长言”呢?就是因为这是一个情感的语言。“悦之故言之”,因为快乐,情不自禁,就要说出,普通的语言不够表达,就要“长言之”和“嗟叹之”(入腔和行腔)。这就到了歌唱的境界。更进一步,心情的激动要以动作来表现,就走到了舞蹈的境界,所谓“嗟叹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这种思想在当时较为普遍。《毛诗序》也说了相类似的话:“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这也是说,逻辑语言,由于情感之推动,产生飞跃,成为音乐的语言,成为舞蹈。
那么,这推动逻辑语言使成为音乐语言的情感又是怎么产生的呢?古代思想家认为,情感产生于社会的劳动生活和阶级的压迫,所谓“男女有所怨恨,相从为歌。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这显然是一种进步的美学思想。
(节选自宗白华《美学散步》)
材料二:
盛唐本来就是一个音乐高潮。当时传入的各种异国曲调和乐器,如龟兹乐、天竺乐、西凉乐、高昌乐等等,融合传统的“雅乐”“古乐”,出现了许多新创造,从宫廷到市井,从中原到边疆,从太宗的“秦王破阵”到玄宗的“霓裳羽衣”,从急骤强烈的跳动到徐歌曼舞的轻盈,正是那个
1. 对文中引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世说新语》中“丝不如竹,竹不如肉”,可以理解为声乐因为最接近于自然,所以是中国民族音乐中最高等级的音乐。
B. 《乐记》中“故歌之为言,长言也”,可以理解为“歌”是“言”发展而来,言语不够表达,长言之,嗟叹之,于是歌唱产生了。
C. 《毛诗序》中“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可以理解为从逻辑语言、科学语言进入音乐语言、艺术语言需要情感的推动产生飞跃。
D. 《曲藻》中“骚、赋难入乐……古乐府不入俗,而后以唐绝句为乐府”,可以理解为入乐和入俗是音乐与诗歌融合的两个要素。
2.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古代的“乐”是一种综合艺术,不是仅仅指音乐,而是舞蹈、歌唱、表演综合的一种艺术样式。
B. 当异国曲调和乐器传入中原,传统的“雅乐”“古乐”中融合了新鲜元素,音乐也呈现出多元性,不再是礼仪性的典重主调。
C. 音乐性的表现力量渗透了盛唐各艺术部类,在诗歌领域,音乐渗透在以绝句和七律为代表的诗歌中,成为当时的流行。
D. 声腔音乐在中国的戏剧中占据着突出地位,戏剧音乐的发展变化也是王朝政治、人心向背的寒暑计。
3. 下列不能证明材料三第二段中观点的一项是( )
A.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B.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C. 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
D.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4. 请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5. 哪些因素促成了“盛唐之音”的出现?请依据材料二加以概括。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小镇上
路遥
吉普车在咸榆公路上奔驰着。车窗外闪过冬日苍茫的天际,玄黄色的山峦,以及悬崖上垂挂着的奶白色的冰凌……
将军透过车玻璃扫视着黄土高原广漠的田野,两只眼睛闪闪发光。他已二十年没回故乡了。一切似乎是那么熟悉,又是那么陌生……
前面出现了一座小镇。他猛一怔。
我为什么一怔?他似乎在问自己。
他让司机把吉普车停在镇子对面的公路边上,下了车,走过那座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