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 约13110字。
广东省普通高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联考
语文
本试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用2B铅笔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填涂考生号。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王晓鹰:话剧作为一种发端于西方的舞台艺术,自1907年传入中国,至今已经有110多年。“中国话剧民族化”的理论思考和创作实践一直伴随着中国话剧110多年的发展历程。
当今中国的话剧舞台丰富多彩且有许多深度创作,已经在现实主义的坚实基础上扩展出了广阔的伸展空间,已经具有了成形的现代样态、开阔的国际视野,当然也具有了像样的娱乐身段。但中国话剧从文化意义上真正成为民族的艺术,或者说中国的文化底蕴、戏剧传统在现代话剧艺术中创造性体现、创新性延续,还远没有达到应有的“浸润其中”“整体呈现”的程度和境界。
有一种说法,“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越是传统的就越是现代的”,这话貌似有道理,但其实并不真的能够说明问题。因为所谓“民族的”,如果没有广泛的普遍性、深刻的人类性,就不可能是世界的;所谓“传统的”,如果没有当下的生命活力和与本文化圈之外的文化进行交流的能力,就不可能有现代性。
中国话剧自上世纪50年代开始进行“民族化”的实践探索,包括焦菊隐、黄佐临、徐晓钟在内的许多前辈艺术家,进行了大量的创作与深入的论述,至今已经有60多年。多年来,我一直在自己的导演创作中追求“从假定性到诗化意象”的境界,希望在前辈们的成功创作和深刻阐释基础上,进一步拓展中国话剧走向更深入、更广阔的“民族化+现代化”的可能性。
在这个理念之下,近十年来我发展出了新的创作思考和相关的创作实践,追求创造一种“中国文化结构中的现代舞台意象”,或者叫做“中国意象现代表达”。
“中国意象”,是建构在中国传统艺术的元素、手法、意境、美感基础之上的整体性的舞台意象,这些中国传统艺术元素可以包括诗歌、绘画、书法、音乐、服饰、面具、戏曲等等。当这种“中国意象”被强化渲染的时候,常常同时具有强烈的视听形象冲击力和戏剧性情感震撼力,它是一种饱含诗情哲理的象征性舞台形象,是一种戏剧演出中的“诗化意象”。
特别要强调的是,这样的“中国意象”,应该体现出现代审美的特质,即所谓“现代表达”。“现代表达”的关键在于,这个“中国意象”要体现目有现代性的人文观察和生命思考,要传递具有现代性的情感哲思。
(摘编自徐芳访谈《王晓鹰:让中国话剧走向更深入的“民族化”+“现代化”》,有删改)
材料二:
中国话剧自诞生之日起,就与世界戏剧思潮保有文化上的对应联系,中国戏剧人引进源自西方的戏剧,进行了创造性转化,实现了创新性发展。
以话剧形式,展现中国传奇
外国人赞赏中国戏曲,最初多因新奇,把它看作遥远东方的神奇
广东省普通高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联考
语文
本试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用2B铅笔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填涂考生号。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王晓鹰:话剧作为一种发端于西方的舞台艺术,自1907年传入中国,至今已经有110多年。“中国话剧民族化”的理论思考和创作实践一直伴随着中国话剧110多年的发展历程。
当今中国的话剧舞台丰富多彩且有许多深度创作,已经在现实主义的坚实基础上扩展出了广阔的伸展空间,已经具有了成形的现代样态、开阔的国际视野,当然也具有了像样的娱乐身段。但中国话剧从文化意义上真正成为民族的艺术,或者说中国的文化底蕴、戏剧传统在现代话剧艺术中创造性体现、创新性延续,还远没有达到应有的“浸润其中”“整体呈现”的程度和境界。
有一种说法,“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越是传统的就越是现代的”,这话貌似有道理,但其实并不真的能够说明问题。因为所谓“民族的”,如果没有广泛的普遍性、深刻的人类性,就不可能是世界的;所谓“传统的”,如果没有当下的生命活力和与本文化圈之外的文化进行交流的能力,就不可能有现代性。
中国话剧自上世纪50年代开始进行“民族化”的实践探索,包括焦菊隐、黄佐临、徐晓钟在内的许多前辈艺术家,进行了大量的创作与深入的论述,至今已经有60多年。多年来,我一直在自己的导演创作中追求“从假定性到诗化意象”的境界,希望在前辈们的成功创作和深刻阐释基础上,进一步拓展中国话剧走向更深入、更广阔的“民族化+现代化”的可能性。
在这个理念之下,近十年来我发展出了新的创作思考和相关的创作实践,追求创造一种“中国文化结构中的现代舞台意象”,或者叫做“中国意象现代表达”。
“中国意象”,是建构在中国传统艺术的元素、手法、意境、美感基础之上的整体性的舞台意象,这些中国传统艺术元素可以包括诗歌、绘画、书法、音乐、服饰、面具、戏曲等等。当这种“中国意象”被强化渲染的时候,常常同时具有强烈的视听形象冲击力和戏剧性情感震撼力,它是一种饱含诗情哲理的象征性舞台形象,是一种戏剧演出中的“诗化意象”。
特别要强调的是,这样的“中国意象”,应该体现出现代审美的特质,即所谓“现代表达”。“现代表达”的关键在于,这个“中国意象”要体现目有现代性的人文观察和生命思考,要传递具有现代性的情感哲思。
(摘编自徐芳访谈《王晓鹰:让中国话剧走向更深入的“民族化”+“现代化”》,有删改)
材料二:
中国话剧自诞生之日起,就与世界戏剧思潮保有文化上的对应联系,中国戏剧人引进源自西方的戏剧,进行了创造性转化,实现了创新性发展。
以话剧形式,展现中国传奇
外国人赞赏中国戏曲,最初多因新奇,把它看作遥远东方的神奇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