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 约25900字。
2023年广西三新学术联盟高一年级5月联考
语文
(考试时间:150分钟 总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本试卷和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一个传统节日,就是一杯岁月的陈酿,也是沉淀着厚厚文化土层的历史河床。端午节,吃粽子只是其中内容之一,它更是除秽驱病的卫生节,也是诗人节、运动节、女儿节,除了吃粽子,还要挂菖蒲、赛龙舟、祭屈原。传统中,在端午这天女儿回娘家探亲,家人喝雄黄酒,备艾叶、菖蒲和大蒜,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黄、戴香囊……祛病消灾、祭祀祈福、回家团圆、强身健体,千百年来,我们的祖先从这些美好的生活愿望出发,为端午节创造出许许多多美丽动人的习俗,这是应该继承的文化财富。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端午节民俗起源说法众多,但屈原无疑是端午节最醒目的文化符号。每逢端午,人们仿佛总是能穿越时空,遇见这位行吟泽畔的大文豪。他的爱国情怀、高洁志向、执着刚毅,穿越时间仍然在现代人心中激起巨大回响。文化是端午节的灵魂,在这一天,正可以重温时间的厚重、文化的韵味,筑牢民族精神与家国情怀。
节日的真意,常常需要依托于生活的体验来领悟。有词人写道,“虎符缠臂,佳节又端午。门前艾蒲青翠,天淡纸鸢舞”,端午节要在胳膊上缠一个虎符,还要出门放风筝。诗人陆游也很有雅兴,“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包完粽子以后,头上还插了艾草。这些小细节,让日常的生活有了更多仪式感,也因此让端午节增添了更多雅趣,让人体会到其中天人和谐的态度与美感。
(李思辉《在端午品味文化的芳香》)
材料二:
从2021年春节起,河南电视台又一次凭借节庆晚会“出圈”:河南春晚中俏皮可爱的唐宫小姐姐娇憨奔赴《唐宫夜宴》、《元宵奇妙夜》晚会中舞蹈演员们在洛阳明堂摇曳生姿的舞剧
1. 下列对材料中“节日文化”的相关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节日习俗和人们美好的生活愿望、民族精神、家国情怀等有关,是一笔珍贵的文化财富。
B. 人们总是需要依托生活体验来领悟节日的真意,体会节日文化中天人和谐的态度与美感。
C. 自信的认知与开放的心态有助于让节日文化得到时代的抒发,并最终赢得大众的共鸣。
D. 不重视文化内涵和精神内核,节日就成为空洞的符号,不可能行之久远、世代相传。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端午喝雄黄酒,备艾叶;中秋赏月,吃饼;重阳登高,佩茱萸等,千百年来,我们的祖先从美好的生活愿望出发,创造了丰富的节日习俗。
B. 从材料二可知,河南卫视“奇妙游”系列晚会收视率与口碑一路爆棚的主要原因是科技赋能、形式革新、联名跨界,以及充分的诚意和耐心。
C. “奇妙游”节目 词云图中,突出的词“唐宫”“洛神”等体现了观众对节目内容的关注,“周深”“水下”等体现了对节目嘉宾、形式的关注。
D. 中国是礼仪之邦,有着各种看似繁琐的节日仪式,这些仪式展示了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让人参与进来,同时让人们对节日产生心理上的认同和依从。
3. 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传统节日文化的一项是( )
A.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B.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C. 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
D. 景物偏堪,车马游人览,赏清明三月三。
4. 围绕“节日文化”,三则材料阐述的侧重点各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5. 我们为什么要重视传统节日?请结合以上材料简要分析。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火星上的祝融
王侃瑜
人类离开火星以后,唯余祝融独自驻守大荒。
祝融对火星进行地毯式搜索,寻找火星上的其他生命,或者寻找自己的同类。在尘土的掩埋下,祝融找到了二十四台探测车、十五架无人机和八颗坠落的人造卫星。其中一台智能型火星车,明明应该能够预判火星尘暴,并在尘暴结束后启动自清洁功能,通过太阳能板充满电后重启,却不知出于什么原因,在风沙中停机数百年。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