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2题, 约11280字。

  2022-2023学年度下期高2025届6月阶段性测试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 分钟 总 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1(本题共5小题, 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园林应该属于文化范畴,不是土木绿化那样简单,它属于上层建筑,反映了一定的意识形态。中国园林首重意境,即所谓诗情画意,这种诗情画意,与中国的哲学美学文学思想是分不开的,亦就是说园林的设计者有这种思想感情,才能创造出他理想的园林。中国园林的那种闲适幽雅,并寓之以德的超世脱俗的情调,也许可说是主导思想吧!要表达这种境界,就要用许多手法,唐代的白居易在庐山之麓建草堂,以山为借景,尽收眼底,这种巧妙的手法,到明末计成将其总结了出来,可见古人是一直沿用的了。这说得上是一个伟大的创举,它将永远为人们所应用。由借景也产生了选址问题、布局问题等,所谓大处着眼、全局观点、因地制宜,运用得好,气势神韵皆出。帝王之都,名园之基,无不首先重视借景。
  叠山理水,在中国园林其理与画理相通,就是将自然景物加以提炼,做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这种原则不论中西与古今,我想总不会变的吧。建筑物在中国园林中,占主要地位,这是肯定的,但从园林史来看,我认为它的发展是由少到多的,清代的园林建筑比重肯定比元明多,而且运用得更巧妙,空间分隔更灵活。这与造园的速度有关,计成在《园冶》中早说过, “雕栋飞楹构易,荫槐挺玉成难。”建造房屋快,树木成长慢,为了追求园林早日竣工,在求得较好的地形与借景有利的条件下,基地上如有若干大树古木,即可以大量建筑物安排组合其间,名园指日可成矣。苏州留园,在盛氏购入后,便添加了大量建筑物。建筑物在园林中占如此主导地位,在今日造园时还可有所借鉴,它不但在造园上起艺术作用,而且在快速造园方面也见显著效果。我认为园林创作既是综合性艺术,又是综合性科学,其涉及知识面之广,变化之多,不难理解。如果说不先从园林理论与园林史入手,进行一些研究,要创作一个园林,或是另开一条新的造园道路,恐怕很困难,要走许多弯路。目前出现的许多园林小品书,无异于熟食店的冷盆,光靠这些是做不出整桌名菜的。不经过一番理论的研究与分析,要谈继承与革新,有若缘木求鱼,是于事无补的。
  中国造园有一些常见的手法,如“园必隔,水必曲”,这在中国园林中最为常见,然而西方园林用树丛,用流水也可以成隔与曲,表现的境界却有所不同。中国的园林,尤其私家园林,范围又那么小,小中见大,含蓄不尽。如果将它放大了,意境随之变更。木结构的亭榭,放大了又不顺眼,苏州拙政园东部那座巨亭就是失败的例子。近年来亦知道大园林不分区不成,亦就是用大园包小园的手法,化整为零,分中有合。这种手法正尝试用于新园林。我在《说园》中总结出了“动观”与“静观”的理论,这原是古代哲学思想在造园中的体现,我深信不论中西园林,都不自觉地在运用着,至于运用得好与坏,那要看设计者的水平了。近来有许多人错误地理解园林的诗情画意,认为这并不是设计者的构思,而是建造完毕后加上一些古人的题辞、书画,那真是贻笑大方了。设计者若对中国传统国画、诗文一无知晓,如何能有一点雅味呢?因此如果对中国园林理论与历史作一些研究,是有助于园林创作的。
  (节选自陈从周《贫女巧梳头——谈中国园林》,有删改)
  材料二:
  “借景”在园林设计中,占着极重要的位置。有些设计成功的园林,人入其中,翘首四顾,顿觉心旷神怡,妙处难言。一经分析,便可看出,主要还是在于巧妙地运用了“借景”的方法。这个方法,在我国古代造园中早已自发地应用了。不过,直到明末崇祯年间,才由计成在他所著的《园冶》一书中总结出来。他说: “园林巧于因借。” “夫借景者也,如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园林创作的背后,有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影响。继承与革新中国造园艺术,要注意加强中国园林理论与历史的研究。
  B. 建造房屋快,树木成长慢,而清代造园速度不断加快,所以建筑物在园林中的运用越来越多,所占比例也越来越大。
  C.“借景”在中国传统园林设计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这一手法最早是白居易在庐山建造草堂时提出并使用的。
  D.中国古代思想家根据造园的特点总结出了“动观”与“静观”的理论,这一理论现今在中据西园林中都有所运用。
  2. 下列对中国园林的造园艺术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明代造园大师计成所著的《园冶》是一本有关园林艺术的著作,书中对中国古代造园所运用的“借景”手法作了总结。
  B. 中国园林最为看重意境,如果园林设计者和建造者对中国传统国画、诗文、哲学等没有较深的造诣,会制约其造园创作。
  C. 中国园林讲究小中见大,含蓄不尽,因此不能建造面积较大的园林,否则就会如苏州拙政园东部新建的巨亭一样失败。
  D. 中国园林的“借景”初期是利用天然山水,但是随着“借景”手法的发展,所借之物越来越丰富,也可以借人造之景。
  3.下列关于园林和建筑的说法,不属于“借景”的一项是(3分)
  A.扬州个园秋山,山顶筑亭,人在亭中,群峰移至脚下,远处树木诸景,一一招入园内。
  B. 学校宿舍前的云亭,与相邻的曲廊水池、校园里往来的师生一起构成动静相宜的图画。
  C. 塔子山公园的九天楼造型新颖独特,远看似塔,近看似楼,享有“塔山揽秀”的美誉。
  D. 被称为“南方大雁塔”的高邮镇国寺塔矗立在京杭运河之中,形成塔影落波尖的美景。
  4. 材料一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4分)
  5. 《红楼梦》第十七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宝玉评稻香村: “此处置一田庄,分明是人力造作而成。远无邻村,近不负郭,背山无脉,临水无源,高无隐寺之塔,下无通市之桥,峭然孤出,似非大观,那及先处(潇湘馆)有自然之理,得自然之趣呢?虽种竹引泉,亦不伤穿凿。”请结合材料和你对宝玉的了解,分析其作出如此评价的理由。(4分)
  (二)现代文阅读11 (本题共4小题, 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雷雨(节选)
  曹禺
  [四凤端过药碗来]
  鲁四凤 您喝吧。
  周繁漪 (喝一口)苦得很。谁煎的?
  鲁四凤 我。
  周繁漪 太不好喝,倒了它吧!
  鲁四凤 倒了它?
  周繁漪 嗯?好,(想起朴园严厉的面)要不,你先把它放在那儿。不,(厌恶)你还是倒了它。鲁四凤 (犹豫)嗯。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