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23150字。

  福建省宁德市蕉城区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卷
  一、积累与运用。(16分)
  1.(8分)根据语境,补写下列句中的空缺部分。
  ????诗言志,文载道。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的《关雎》就在“①         ,②         ”两句中,通过写水鸟和鸣引出下文对善良美好女子的思慕;而《式微》中“③         ,胡为乎泥中”写出劳役者对统治者不满,天晚还在泥水中劳作;《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孟浩然“坐观垂钓者,④          ”表达自己从政的心愿,希望得到举荐;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用“⑤          ,⑥          ”描写了朋友之间跨越空间的友谊;东晋文学家陶渊明在《桃花源记》里描绘了“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⑦         ,⑧         ”的醉人春光。
  2.(2分)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他无法理解劳动内涵、珍视劳动价值的根本原因是没有经历过劳动造成的。
  B.通过全国人民的守望相助,武汉地区的人们恢复了原来的生活状态。
  C.由于技术水平低,这些产品质量不是比沿海低,就是成本比沿海高。
  D.为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我校团委积极开展“读经典作品,建书香校园”。
  3.(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答。
  ????物候是自然的语言,节气物候将复杂的气候变化、线性的时间概念转化为生动可感的生活现象,令节气呈现甲(A.别具一格  B别具匠心)的自然之美与精神气质。古人观察自然,从天象、物象中获得智慧,将草木、鸟虫等物候符号应用于耕耘jià 穑和日常生活,成为二十四节气时间制度的重要内容。即便在喧嚣的今天,其中乙(A蕴含B蕴藏)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观念依然十分重要。因为无论过去、现在抑或未来,人始终生活在宇宙和自然的节律之中。当下,节令趣味与物候之美的传承,即是要在新的文化环境中,丙,从而生成新的生活文化、审美文化,由此转变为文化自信与人生福祉。
  (1)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物候       
  jià      穑
  (2)从文中括号内选择符合语境的词语分别填入甲、乙处。(只填序号)
  甲     
  乙     
  (3)下列三个句子填入文中丙处,排序恰当的一项是     
  ①重塑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②汲取传统文化资源
  ③回应人们文化认同、归属感缺失的焦虑
  A.①②③
  B.②③①
  C.②①③
  D.③②①
  二、阅读。(44分)
  4.(5分)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问题。
  【甲】蒹  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乙】子  衿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诗均选自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诗经》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B.甲诗的景物描写,展现了一幅萧瑟冷落的秋景,给全诗笼上了一层凄清落寞的情调。
  C.乙诗通过大量的动作描写,使女主人公等待恋人时的焦灼万分的情状如在读者眼前。
  D.甲诗没有直接诉说主人公的思念之情,乙诗中的女主人公则大胆表达对恋人的思念。
  (2)这两首诗在表现形式上有什么共同点?请谈谈这种表现形式的作用。
  5.(13分)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问题。
  【甲】
  ????自渴①西南行不能百步,得石渠,民桥其上。有泉幽幽然,其鸣乍大乍细。渠之广或咫尺,或倍尺,其长可十许步。其流抵大石伏出其下。逾石而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