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5880字。
2023年福建省福州市鼓楼区中考语文适应性试卷(5月份)
1. 名句填空。
在古代文学长河中,古诗文熠熠生辉。我们学过的古诗文中,有许多文人登临亭台楼阁抒发自己的感情。东汉曹操在观沧海看到“① ______ ,百草丰茂”的草木茂盛的生机之景旦豪情满怀:登上咸阳城东楼许浑借“溪云初起日沉阁,② ______ ”的景象暗示唐朝处于风雨飘摇之中;李益在《夜上受降城鼠笛》中抒发戍边战士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诗句是“③ ______ ,④ ______ ”;辛弃疾登京口北固亭,发出“天下英雄谁敌手?⑤ ______ ,⑥ ______ ”的感慨;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用“⑦ ______ ,⑧ ______ ”来表达自己的政治抱负;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用“⑨ ______ ,⑩ ______ ”来表达自己意在彼不在此的情致。
2. 阅读语段,完成下列题目。
对中国人来说,一双筷子承载了太多的情感和记忆。从生疏到熟练,从拿起到放下,这是一种耳濡目染,这是一种( yán chuán shēnjiào),这是一种中国人无法割舍的情怀。 中国人含蓄的情感与礼仪传统在小小的筷子之中,这让筷子逐渐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符号之一。 总之,我国的筷子文化源远流长,是世界上公认的中国(guócuì)。
(1) 给这段文字中加点的词语注音。
①承载 ______
②耳濡目染 ______
(2) 根据上面这段文字中的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①(yán chuán shēn jiào) ______
②(guó cuì) ______
(3) 画横线的句子有错误,请写出修改意见。
(4) 下列三个句子填入文中横线处,排序恰当的一项是 ______
①明代才开始称为“筷”,与如今相似
②到了汉代,人们称为“箸”
③筷子在先秦时期称为“挟”
A.②③①
B.①②③
C.②①③
D.③②①
3. 名著阅读。
(1) “五四”青年节到了,班级宣传委员为了出一期主题为“闪光的人”的黑板报,现向全班同学征集素材。请你从《红星照耀中国》中任选一个人物,结合其相关事迹写一段推荐词。
(2) 下列故事出自《水浒传》,如果要你以“合作”为话题发表议论,请选择你认为合适的一个情节作为你表达观点的依据,并简述理由。
A.大闹桃花村 B.汴京城卖刀 C.智取生辰纲 D.三打祝家庄
我选择 ______ ,理由: ______ 。
4.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送友人
李 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1) 下列对诗歌理解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首联写送别的环境景色,透着轻快明丽的气息。这里有山的青绿,有水的流转,一静一动,相映成趣。山的静默,水的远去,也暗示了离别的情景。
B.颔联诗意转为议论,感叹今此一别,友人即万里游荡,无所归依,诗人对友人的担忧之情,溢于字里行间。
C.尾联当离别真的来临时,也只能潇洒地挥一挥手,任凭这离群的马嘶鸣。马犹如此,人何以堪?全诗至此悠然而止,意蕴深远,令人回味不尽。
D.这首送别诗写得新颖别致,不落俗套,自然美和人情美交织在一起,写得有声有色,气韵生动。
(2) 本诗的颈联与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都是经典名句,请你比较这两联诗在情感上的异同。
5. 阅读以下古文,完成问题。
【甲】
苟堪励志勤读,自能循序渐进。惟单读时文①,无裨实益,宜加以看书功夫。凡经史子集,皆宜涉猎,但须看全一种,再易他种,切不可东抓西拉,任意翻阅,徒耗光阴,毫无一得。阅书时见有切②于实用之句,宜随手摘录, 若能分门别类,积成巨册,则作文时,可作材料,利益无穷也。
【乙】
读书宜勤恳勿懈,看书宜细心有恒。观看《史记》,颇切实用,每日规定看十页,必须自首至尾,逐句看下。有紧要处,摘录读书日记簿;有费解③处,另纸摘出,求解于先生。今后若能看完《史记》,明年更换他书,惟无益之小说与弹词④,不宜寓目⑤。观之非徒无益,并有害处也。
(均节选自《郑板桥家书??潍县署中谕麟儿⑥》)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