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题, 约11880字。
高中二年级学业质量监测
语文 202306
考生注意: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将考生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用黑色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南朝刘勰《文心雕龙•隐秀》说:“夫隐之为体,义生文外,秘响旁通,伏采潜发,譬爻象之变互体,川渎之韫珠玉也。”这里所说的“隐”,不是隐晦,而是含蓄;不是不欲人知,而是不必明言;是充分运用语言的启发性和暗示性,以唤起读者的联想,让他们自己去体会和发现作品中隽永深长的意趣。这正是中国文学的艺术妙谛。唐朝司空图在《与李生论诗书》中提出“味外之旨”“韵外之致”,在《与极浦书》中提出“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在《二十四诗品》中又说“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这都是要求诗歌通过有限的字句启发读者无穷的想象。注重言外之意,言有尽而意无穷。
中国古代的抒情诗由于篇幅短小,所以特别注重含蓄,要求短中见长,小中见大,言近意远,含蓄不尽。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前两句并没有明说下雪,只说山上的鸟都飞走了,路上人的足迹也不见了。这样,读者便可以想象出一幅铺天盖地的雪景。在这样的背景下,诗人安排了一只孤舟,一个披着蓑衣戴着斗笠的渔翁,垂钓江雪之中,不为外界变化所动。那种我行我素、遗世独立的情趣,蕴涵在字里行间,很耐人寻味。
(摘编自袁行霈《中国文学概论》)
材料二:
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主要体现在其形象的符号意义上。但是,对于诗歌语言只是单纯地理解其符号意义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必须进一步发挥想象进行联想。联想在其中起着统摄的作用。
暗示性语言的主要功能特征就在于联想。朱光潜说:“语言有直指的意义,有联想的意义”,而“联想的意义是文字在历史的过程中所积累的种种关系”。如果要很好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隐之为体,义生文外”是指作者把不必明言的东西,通过语言的启发和暗示,让读者去体会和发现。
B.中国古代的抒情诗特别注重含蓄,所以要求篇幅短小,短中见长,小中见大,言近意远,含蓄不尽。
C.赏析中国古典诗歌,尤其是写景抒情诗,如果剥离掉联想的意义,那么就很难理解诗人所要表达的意图。
D.暗示性语言的主要功能特征在于联想,联想是暗示作用的内驱力,如果抛却联想的内核,诗歌的意蕴美将无从谈起。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材料一所举的《江雪》的例子,论证了中国古代抒情诗虽然篇幅短小,但言近意远,含蓄蕴藉。
B.材料二分析“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是为了论证诗歌语言的符号意义具有暗示性。
C.材料一唐朝司空图的三个例子充分运用了语言的启发性和暗示性,这正是中国文学注重含蓄的艺术妙谛。
D.材料二采用引用论证,引用李白《蜀道难》中的诗句,增强文章说服力,同时使文章语言更加典雅有文采。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古代诗歌往往要求诗歌通过有限的字句启发读者无穷的想象,十分注重言外之意,言有尽而意无穷。
B.联想就是透过诗歌表面的文字揣摩其背后的各种关系,并对有用信息进行筛选、整合,最后合理想象,做出价值判断。
C.文中王国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也许说的是写景的诗句先是呈现为一个个画面,在此基础上读者展开想象、联想,进而理解诗句的意境及其表达意图。
D.诗歌语言的暗示性全都体现在其形象的符号意义上,理解诗歌语方不仅要重视其符号意义,还须进一步发挥想象进行联想。
4.两则材料都论述了诗歌语言的暗示性和联想,请结合材料分析鉴赏诗歌时联想的作用。(4分)
5.有人认为把《李凭箜篌引》诗句“吴丝蜀桐张高秋”换成“吴丝蜀桐弹高秋”更直接明了。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请结合材料二,阐述你的理由。(4分)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快嘴王
李海庆
“快嘴王”这名号可不是白来的,一分钟能从他的嘴里蹦出多少个字儿来,没有人数得过来,蹦出的那些字儿像珠子一样噼里啪啦地散落,纵是你多长个耳朵,也会有收不到的音儿。
偌大一个说书的场子,快嘴王一出场,扇子一摇,醒木一拍,全场顿时敛起声,针鼻大的气儿都不会出了。
旧社会牡丹江老道巷子这地儿,各色人等混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