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 约11740字。

  绝密★启用前
  河南省大联考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6月阶段性检测(五)
  语文
  考生注意: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考生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中国传统的“象”,一开始就跟某一种具体的东西相关,是最接近“隐喻”的,事实上“象”就是一个隐喻性的名词。
  “隐喻”最主要的特点就是人的经历性、经验性,把人们曾经的某种经验、经历借助另一种东西表达出来。“象”对原始的具体经验的留存,使它有别于西方的“意象”“印象”(image)。从象形的角度来考察汉语语境下的“意象”的“象”的生成可以看出,“象”的经验性、具体性,甚至是我们后面看到的所谓的“触物性”——跟具体事物相接触后的经验性,构成了“意象”之“象”的第一个特性,这也是“意象”的第一个特性。
  “象”为什么会成为一种具有特别代表意义的文字符号?古代先民描绘动物的文字符号很多,为什么独独只有“象”的符号从同样是对实物的绘形演变成一个表述人们的想象活动的名词?《韩非子》说:“人希见生象也。”“象”这种动物,后人能见到的太少。对于使用这个符号的人来说,人们因很少见到实物所以只能去想象。其他的呢?犬、马、猪、牛、虎等,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还依然能直接见到.无须想象。所以《韩非子》又说:“案其图以想其生也。”借助“象”的绘形去想象这样一种动物——“想象”的意义便酝酿其中。“象”的符号也就成了一种从具体而变为想象进而变为抽象的经验和经历的表达。
  我们通过追溯“象”的字源意义,可以看出汉语传统的“意象”和在西方“image”概念下滋生出的“意象”“印象”的区别——两者在原始意义上,或在隐喻意义上完全不同。源于“象”的中国传统“意象”的原始意义指的是某种具体存在(“大象”);我们所知道的“image”则指的是人的大脑对万事万物的一种反映、一种印象。两者的区别是显而易见的。中国传统“意象”最终生成为一个审美范畴,其中“象”的隐喻意义,也就是它对一个物体的“具体描绘”的特性,依然被保留在后来的“意象”范畴里面,这个特性是西方人的“意象”(image)所不具备的。如果硬要说西方的“image”也有某种具象性的话,那一定是有其他的因素参与进来。
  我们还可以通过与文艺学的重要范畴“象征”一词做对比来加深对中国传统意象的理解。
  源自西方的“象征”(symbol)最早指的是双方之间的某种契约:把一个木板分成两块,各拿一半作为约定,合在一起,便是完成一个契约——借助某个符号化的“象”(木板)来验证和实现其所代表的意义——这就是“象征”最早的含义。“象征”具有某种“预先注入”的意义,也就是“事先约定好”的意义。
  后来“象征主义”的“象征”越来越像“意象”了,尤其是越来越像我们传统意义上的“意象”。“象征”不仅具有预定的意义,“象征”意象本身还会滋生出新的意义,也就是说每一个“象征”在某种意义上都是一个新的意象,一个新的语义世界。这一点跟中国传统的“意象”内涵是接近的。但“象征”的这个新义是从哪里来的呢?很显然不是从它的词源来的,而是后来人们在象征活动中,通过一种哲学性认知强加进来的、在西方原本的语言环境下,“image”和“象征”在词源上都找不到跟我们传统“意象”相近的那个意义。
  (摘编自熊开发《中国古典文学意象研究》)
  材料二:
  要说明“木”字何以会有这个特征,就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敏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隐喻”在文中指某一具体的东西中暗含着人们曾经的某种经验、经历,中国传统的“象”是最接近“隐喻”的。
  B.“意象”的第一个特性由经验性、具体性、触物性构成,在“意象”里,保存着对物体的“具体描绘”的特性。
  C.“象征”最早具有某种“预先注入”的意义后来在某种意义上能像中国传统“意象”一样滋生出新的语义世界。
  D.诗人理解了词语概念中的意义,就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并创造出丰富多彩的言说。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由《韩非子》可知,“象”这种动物在人们的生活中少见,所以人们需要通过想象去感知“象”的实物存在,于是便酝酿出“想象”的意义。
  B.西方的“image”在没有其他因素参与进来的前提下.不具有某种具象性的特征,因此也就无法生成为一种审美范畴。
  C.西方“象征”的新义不是从词源发展来的,而是通过哲学性认知强加进来的,在某方面接近中国传统的“意象”内涵。
  D.“树”与“叶”形象十分一致,都让人联想到密密的浓荫,但因为古典诗歌用词的独特性,“树”“叶”两个字很少连在一起。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因为曾经发生的赤壁之战,“赤壁”在古诗词中、经常暗含着古战场的影子,也会让人想到周瑜指挥若定的儒将形象。
  B.《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中的“落木”会让我们想起树干,而不是叶子,从而描写了秋天的树疏朗的形象。
  C.《致云雀》中的“云雀”具有积极昂扬志向高远的象征意义,在词源中与中国传统意象中“鲲鹏”的意义相近。
  D.“通灵宝玉”是《红楼梦》中的典型意象,蕴含多重内涵与意义,了解它就能洞察《红楼梦》的深刻内涵。
  4.请根据材料一对“触物性”的解读:跟具体事物相接触后的经验性,谈谈你对材料二“木”这一意象“触物性”的理解。(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诗人都善于运用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情思。在鉴赏诗歌“意象”的含义时,我们应注意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裕兴池里
  老舍
  戴水晶墨镜的那个,我看出来,是尤二爷。
  他们一共有五六个人,可不是一块儿来的。尤二爷和那个胡子是最先到的。
  烟茶来齐,电话还叫着,尤二爷把墨镜摘了放在桌上:“五哥,我不在乎那几个钱;输了赢了的还算回事?!不在乎钱;牌品,我说的是牌品!早知道有他,我就不耍!”
  五哥——那个胡子——已把丝袜子脱下,串着指缝:“没什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