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 约12730字。

  2022-2023学年(下)河南省高一6月“双新”大联考语文试卷
  本试题卷共10页,23题。全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祝考试顺利★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将条形码横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从古至今,文艺文化的发展一直是与时代的变迁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先秦时期,社会动荡不安、纷争不断,催生出了百家争鸣的兴盛局面;而《诗经》、楚辞、先秦散文、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文学样式的不同呈现,则无不与其所处时代的精神气度、人文追求紧密相连。可见,文艺诞生于现实也有着深刻的时代性特征。
  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为世界瞩目的成就。伟大的时代需要伟大的作品,这种史诗般的变化为文艺创作提供了巨大的资源宝库和丰厚滋养,文艺工作者有责任和使命去反映这一伟大时代,写出中华民族的新史诗。习近平指出:“要抒写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蓬勃实践,抒写多彩的中国、进步的中国、团结的中国,激励全国各族人民朝气蓬勃迈向未来。”从更深层次上说,伟大的时代孕育出团结统一、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些精神凝结成为具有向心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和时代表达。因此,文艺要反映这一伟大的时代,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根本任务。
  文艺反映时代,是文化自信的重要体现。“创作出具有鲜明民族特点和个性的优秀作品,要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有深刻的理解,更要有高度的文化自信。”通常而言,人们很容易产生厚古薄今、舍近求远的心理,对于文艺而言,许多人可能会觉得古代的、西方的作品就是好的、优秀的,而当下的、中国自己的作品可能就是水平低的。这一观念的形成,与对自身文化缺乏自信是密切相关的。现在许多文艺作品躲避生活、逃避崇高,难以真实地反映时代,致使那些虚无历史、脱离大众、脱离现实的作品大行其道,泛滥成灾。习近平强调:“没有文化自信,不可能写出有骨气、有个性、有神采的作品。”所以,我们一定要树立文化自信,不仅要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更要多写中国当代故事,将美丽的中国、昌盛的中国、有担当的中国展现出来,不断提升中华民族的凝聚力、自信心、自豪感。
  反映当代社会的伟大实践,是文艺发展的内在要求。没有现实生活,文艺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是不可能动人感人的,这是由文艺的本质规律所规定的。历史已经证明,能够千古流传的文艺作品,比如《诗经》《史记》《荷马史诗》《神曲》等,无一不是立足于其所产生的时代,并对这一时代做出深刻反映的具有时代特色的作品。可以说,无论是现实主义,还是浪漫主义,它们创作的首要原则都应是立足现实、反映生活,这是任何文艺创作都不能违背的原则。只有反映了时代的作品,才有可能成为经典,从而推动文艺发展和繁荣。
  (摘编自丁国旗《习近平有关文艺系列重要论述的方法探讨》)
  材料二:
  张江(中国社会科学院教授):习近平同志指出:“典型人物所达到的高度,就是文艺作品的高度,也是时代的艺术高度。只有创作出典型人物,文艺作品才能有吸引力、感染力、生命力。”这体现了文艺创作基本规律,从文艺本体角度来讲,富有典型意义的文学艺术应该是也必然是与时代贯通的,而不仅仅是只与 “自我”相通的 “内化品”。它浓缩时代、折射时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我国历史上不同时期出现的不同文学样式,与其所处时代的精神气度、人文追求有密切关联。
  B.只有深刻理解中华文化,多写中国当代故事,才能扭转古代的、西方的作品就是优秀的观念。
  C.从文艺本体角度来讲,富有典型意义的文学艺术一定要与时代相贯通,成为时代的意义表征。
  D.时代的不断发展变化,为当下文艺工作者塑造典型形象增加了难度,他们面临着更大的挑战。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伟大时代的新变化为文艺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有助于文艺工作者创作出优秀的文学作品。
  B.任何文艺创作都要立足现实,反映生活。因此作家只有深入一线,才能反映时代,打造精品。
  C.从中外文学史来看,作家如果没有塑造出典型的人物形象,其作品很难享有盛誉,获得成功。
  D.作家们若能拓宽作品表现空间,遵循文艺创造规律,定能塑造比西方作品更典型的人物形象。
  3. 下列文论,最适合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
  A.《史记》:“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
  B.孔子:“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C.曹丕:“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
  D.王安石:“且所谓文者,务为有补于世而已矣。”
  4. 请分析材料一是如何体现论证的严密性的。(4分)
  5. 梁晓声长篇小说《人世间》以北方某省会城市某平民区为背景,以一位周姓平民子弟的生活轨迹为线索,从20世纪70年代写到改革开放后的21世纪10年代,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地描写了中国社会的巨大变迁和百姓生活的跌宕起伏。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分析该作品荣获第十届茅盾文学奖的原因。(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6~9题。
  事情不是这样的
  裘山山
  每天晚饭后,我总是去河边散步。走到桥边,看到那个卖旧书旧杂志的男人了,他常在那摆摊。我走过去,眼睛扫了一遍,放在左上角的一本书一下跳入我的眼帘。
  不可能吧?心下一惊,转身细看,还真是我那本——《红围巾》。蹲下,翻开扉页,上面赫然写着:刘贤义先生存正。下面是我的名字。时间是二○一一年。这是我的一本小说集,收录了七篇小说,已经出版十年了。讨价还价后,我拎着书回家,感觉找到一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