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 约9970字。
全南县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①2021年12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指出:“广大文艺工作者要紧跟时代步伐,从时代的脉搏中感悟艺术的脉动,把艺术创造向着亿万人民的伟大奋斗敞开,向着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敞开,从时代之变、中国之进、人民之呼中提炼主题、萃取题材,展现中华历史之美、山河之美、文化之美,抒写中国人民奋斗之志、创造之力、发展之果,全方位全景式展现新时代的精神气象。”
②对文学艺术与时代之间关系的认识和探讨,在中国文学艺术思想史中是一脉相承的。早在先秦时期,《礼记•乐记》就指出文学艺术是反映社会现实、时代风貌的一面镜子,“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南朝文学理论批评家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更加系统地阐述了文学与时代的关系,进而总结出文学发展的规律,概括来说就是,“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其后,唐代诗人白居易在他发起的新乐府运动中不仅提倡“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而且在其诗歌创作中躬行上述理念,他的《卖炭翁》等很多作品都深刻地反映社会现实、回应时代变迁。清代赵翼在《论诗》中进一步阐发了这一思想,提出“诗文随世运,无日不趋新”,不仅指出文艺作品反映时代、书写时代的使命,而且强调文艺作品的创作必须与时俱进、日日创新。回顾中国文艺发展史,自《诗经》《楚辞》起,中国文学艺术创作就逐渐开始形成“为时而著”“为事而作”的传统,后经历代发展逐渐沉淀为中华民族的审美文化追求。这样的审美价值追求,使文学艺术总能反映时代的风云、人民的悲喜,总能引领时代、发时代之先声,成为裨补时阙、塑造民族灵魂的丰厚滋养。
③文学艺术体现时代风貌,不仅是中国文学艺术创作的优良传统,而且符合马克思主义文艺反映论。马克思主义文艺反映论的底层哲学逻辑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规律,即“存在决定意识”。与此同时,意识本身又具有能动性,所以作为社会观念形态的文学艺术不仅要反映时代、书写时代、讴歌时代,而且要主动适应时代、把握时代脉搏,成为引领时代的号角,实现理想的社会效益。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文艺反映论的基本原理同中国文学艺术发展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同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学艺术思想相结合,在对马克思主义文艺反映论和中国古代文学艺术思想的继承、融合和创新中,推动了马克思主义文艺反映论的中国化、时代化。
④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同志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艺反映论,深入阐明文艺创作与社会生活的辩证关系.提出了文艺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观点“人民生活中本来存在着文学艺术原料的矿藏,这是自然形态的东西,是粗糙的东西,但也是最生动、最丰富、最基本的东西……它们是一切文学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的源泉”,“但是文艺作品中反映出来的生活却可以而且应该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此就更带普遍性。革命的文艺,应当根据实际生活创造出各种各样的人物来,帮助群众推动历史的前进”。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的社会主义文艺,要通过有血有肉、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真实地反映丰富的社会生活,反映人们在各种社会关系中的本质,表现时代前进的要求和历史发展的趋势,并且努力用社会主义思想教育人民,给他们以积极进取、奋发图强的精神”,不仅强调文艺作品要反映时代,而且强调要发挥文艺作品塑造时代精神、引领时代发展的能动作用。
(摘编自赵纪萍《登高使人心旷,临流使人意远》)
材料二:
微小说讴歌新时代,前景无限!
微小说之“微”,其特点有三:篇幅之微,故事之微,创作者之微。然而,仔细考察,微小说却见微知著,不同凡响。首先,起源最早。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指出,考小说之名,语出《庄子•外物篇)“饰小说以干县令(‘县令’同‘悬美’),其于大达亦远矣”。《庄子》等先秦典籍中,有许多寓言故事,用今天的文体观念来看,就是微小说。甚至
1.下列关于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马克思主义文艺反映论在中国共产党人的不断实践创新中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其中国化、时代化的进程得以推动。
B.毛泽东和邓小平都认为文艺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文艺作品不仅要反映时代,还要引领时代,帮助群众推动历史的前进。
C.在即时传播载体手段、生活工作节奏、信息产生和淘汰率等方面不断变化的时代浪潮中,微小说也将迎来空前的发展机遇。
D.较之“文学的轻骑兵”报告文学,微小说因不受制于具体写实际存在的某事某人而更有优势,因而产生的社会效应更大。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习近平总书记号召广大文艺工作者要紧跟时代步伐,在作品中展示新时代的精神风貌,体现出其对文学艺术与时代之间关系的深刻理解。
B.文学艺术是一种社会观念形态,本身具有能动性,文艺工作者把反映、讴歌时代的作品创作出来,它必将成为引领时代的号角,实现理想的社会效益。
C.根据材料一的阐述,可以推断其标题的涵义是要求广大文艺工作者多参加户外活动,固守书斋的人是无法成为时代风气的先觉者、先行者、先倡者的。
D.鲁迅考证“小说”之名时指出,这一名称最早见于《庄子•外物篇》,书中“小说”的含义与其后来作为文学体裁的含义完全相同。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直接证明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前庄严矗立的大型党旗雕塑《旗帜》分四组,生动庄严,讲述了中国共产党一百年来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奋斗历程。
B.《觉醒年代》等主流影视剧所体现出的磅礴力量和高贵精神,正是新时代中国精神的集中表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必不可少的道德榜样和精神动力。
C.纪录电影《进城记》以遵义市易地扶贫搬迁的贫困农民走出大山、进入城市开始新生活为素材,真实记录了党群一心、精准扶贫的故事。
D.湖南省常德市武陵区连续举办七届“武陵国际微小说节”,设立了中国微型小说(小小说)创作基地,投资建设独立的微小说微电影创作中心。
4.请从论证结构和论证方法的角度,简要分析材料一第②自然段在论证上的特色。
5.材料一和材料二在内容上有什么相同点?又有什么不同点?请结合材料概括说明。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保卫延安
杜鹏程
三月十九日断黑,团部的骑兵通讯员王少新,从前沟跑上来。他经过第一营驻地的时候,几个认识他的战士拦住问:
“少新,干什么去?”
王少新勒住马,说:“到旅政治部拿报纸去!”
战士们问:“有什么消息?”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