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 约17610字。

  2022-2023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一年级6月份月考语文试题
  考生注意: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男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人教版必修下册第五单元至第六单元13课"古诗词诵读。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为人生而艺术”与“为艺术而艺术”经过五四学人的引进与讨论,成为当时文学界的核心命题。前者强调文学的实用性及其与社会人生的关联。后者强调文学的独立性与自我抒发。徐复观以其对中西文化深刻的理解与比照,敏感地意识到“为人生”还是“为艺术”的核心问题仍然是中国已经讨论了一千多年的“文以载道”问题。在此基础之上,徐复观尝试用传统话语来说明这个问题;
  世界文学,可分为两大流派,一为“为文学而文学”的流派,专讲形式之美而不重视内容,此正有似于刘彦和所遭遇到的“言贵浮诡,饰羽尚画”的文学,另一为“为人生而文学”的流派,注重内容,注重人性的发掘,人生、社会的批评,以文学为人生教养的资具。用中国的方式来表达,即是文必载有人生之道的“文以载道”。
  徐复观对“文以载道”与“为艺术而艺术”关系的思考,主要是借道庄子艺术精神的阐释来完成的。他曾尝试用“为艺术而艺术”的流行名词概括庄子的艺术精神,但自觉“西方所谓为艺术而艺术,常指的是带有贵族气味,特别注重形式之美的这一系列”,与庄子着眼于人生,以人格所流出的艺术精神,并不相符合。他认为庄子艺术精神所折射的个性与社会性的融合,开辟出的是另一种形态的“为人生而艺术”,这才是中国艺术的正统。最后,他总结道;“为人生而艺术,及为艺术而艺术,只是相对地便宜性的分别。真正伟大的为艺术而艺术的作品,对人生社会,必能提供某一方面的贡献。”这样实际上又回到了“文以载道”的框架内。
  “为人生而艺术”与“文以载道”之间的互释,一方面由于前者在现代社会是一个未及界定的自明性术语,“人生”内涵的模糊性,使它本身具有足够的阐释空间。另一方面,“文以载道”所指向的道德理性本身具有尊重生命、关注现实的人文品格,如果不局限于历史语境,它也是一个具有极强包容性的理论话语。这就为徐复观在二者之间寻求最大公约数提供了可能。“为人生而艺术”本身可以看作“文以载道”为适应新的语境而经过调整和转换后的面貌,它们的内在精神高度一致。无独有偶,李泽厚也指出,现代知识分子并没有背离古代士人传统,所以他认为“为人生而艺术”在现代获得提倡离不开“文以载道”这一古典传统的潜在支持。
  基于“文以载道”与当时文学创作之间的通约性,徐复观对近代以来的“反载道”倾向进行了反思,他指出:几十年来我国谈文学的人,常常以为道德是与文学不相容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五四学人提出的“为人生而艺术”以及“为艺术而艺术”的文学观,成为文学界的核心命题。
  B. 徐复观认为“为人生而文学”流派注重内容、人性发掘等,与中国的“文以载道”有相似之处。
  C. 对“文以载道”的界定虽然不明确,但“文以载道”与“为人生而艺术”的内在精神高度一致。
  D. “文以载道”中“文”不单纯是“道”的工具和手段,是因为“道”的含义相当宽泛复杂。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徐复观主要借助庄子艺术精神来思考“文以载道”与“为艺术而艺术”的关系,也意识到西方的“为艺术而艺术”与庄子的艺术精神有所不同。
  B. “文以载道”经过调整和转换后可以看作是“为人生而艺术”,这与李泽厚提出在现代提倡“为人生而艺术”离不开“文以载道”的观念有相似之处。
  C. 文学创作需要作者具有崇高的道德意识,新文学的“反载道”是由于狭隘化地把“道”理解为道德的教条、说教,忽视了文学的普遍规律。
  D. 材料二重点分析了“文”“道”的内涵以及“文以载道”的当代意义,并批评了宋、明时期一些儒者将“文以载道”唯工具化的倾向。
  3. 下列选项,不能支撑材料二“文”与“道”相伴相生关系的一项是(   )
  A. 李汉在《昌黎先生集(序》中云:“文者,贯道之器也;不深于斯道,有至焉者,不也?”
  B.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出:“道言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
  C. 周敦颐在《周子通书》中说:“文辞,艺也;道德,实也。不知务道德而第以文辞为能者,艺焉而已。”
  D. 朱熹在《朱子语类》中提出:“道者文之根本,文者道之枝叶。”
  4. 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特点。
  5. 请结合上述材料,简要概括当下我们应如何发扬“文以载道”的文学传统。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A.“五四学人提出的”曲解文意,五四学人只是引进并讨论了“为人生而艺术”“为艺术而艺术”;“成为文学界的核心命题”扩大范围,应是“当时文学界”。
  C.“对‘文以载道’的界定虽然不明确”张冠李戴,原文表述是“为人生而艺术’与“文以载道’之间的互释,一方面由于前者在现代社会是一个未及界定的自明性术语”,这里的“前者”指的是“为人生而艺术”。
  D.“是因为……”强加因果,原文是“首先,‘文以载道’中‘文’与‘道’的关系,远非将‘文’看作是‘道’的工具和手段那么简单……其次,‘道’的含义相当宽泛复杂”,二者是并列关系,不是因果关系。
  故选B。
  【2题详解】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离婚
  鲁迅
  庄木三和他的女儿——爱姑——从木莲桥头跨下航船去,庄木三一面招呼,一面就坐,将长烟管倚在船边;爱姑便坐在他左边,将两只钩刀样的脚正对着八三摆成一个“八”字。
  “木公公上城去?”一个蟹壳脸的问。
  “不上城,就是到庞庄去走一遭。”
  “也还是为了爱姑的事么?”好一会,八三质问了。
  “还是为她。这真是烦死我了,已经闹了整三年,打过多少回架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