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2题, 约18040字。

  高2020级高考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
  本试卷共22题,共150分,共8页。考试结束后,只将答题卡交回。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2.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第I卷  阅读题(70分)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①中国古代成人礼定型于周代。男子成人礼称冠礼,女子称笄礼。冠礼是周代士及以上阶层所行的礼仪,现存《仪礼•士冠礼》是当时士阶层以及后世礼仪重建的文本依据。古人重冠礼,将冠礼置于礼仪之首,所谓“冠者,礼之始也”。冠礼最核心的环节是三加冠服和命字。冠者加冠命字之后,从此拥有做官从政、参军从戎、家族祭祀的权利,完成从青少年到成年的转变,正式步入成人行列。《礼记•冠义》云:“冠而字之,成人之道也。”又云“三加弥尊,谕其志也”。怎样做到谕其志呢?这就牵扯到成人礼中的训诫话语。
  ②冠礼中三加冠服,每一加都有祝辞,命字后还有字辞,均含训诫之义。按照《仪礼•士冠礼》记载,三加冠,首加缊布冠,念祝辞曰:“令月吉日,始加元服。弃尔幼志,顺尔成德。寿考惟祺,介尔景福。”再加皮弁冠,祝曰:“吉月令辰,乃申尔服。敬尔威仪,淑慎尔德。眉寿万年,永受胡福。”三加爵弁冠,祝曰:“以岁之正,以月之令,咸加尔服。兄弟具在,以成厥德。黄笱无疆,受天之庆。”也就是说,加冠之后,你要放弃你的童稚之心,端正你的仪表容貌,慎修德行之性,在嘉宾和兄弟的见证下成人之后,要努力修身养性,成为一个道德君子。然后是命字,要念字辞曰:“礼仪既备,令月吉日,昭告尔字。爰字孔嘉,髦士攸宜。宜之于假,永受保之,曰伯某甫。”就是说,美名配俊士,从此你要保守自身德行,配得起这个名号。主持冠礼的重要人物是宾者,宾者多是当时社会所公认的成“人”模范,他们在仪式上的出现和教诲对冠者而言是一种很好的道德示范和人生导引。此外,冠者在加冠之后还要拜见国君和乡大夫,接受他们的训诫。乡贤们通过祝辞和训诫语词将儒家的做人规范和成人标准内化于冠者心中,对其身心意志进行规训。
  ③古人有名有字。一个男孩出生三个月后要由母亲抱着去见父亲,父亲“执子之右手,咳而名之”,行冠笄之礼时又另取字,从此同辈之间以字相称,在父辈和国君面前仍称名,所谓“父前子名,君前臣名”,在人际交往中直呼其名被视为不敬。因为取字,正是为“敬其名也”。在《仪礼•士冠礼》中虽有命字仪节,但并没有专门关于字的来源和含义等的介绍。到了晚唐时期,出现了字说的创作,用来解说取字的意义、字本身的含义并加以劝勉之辞。
  ④由于古代的字伴随士人的终生,因而这种蕴含着父辈的叮咛、教诲和期望的意义符号如同纹身一样镌刻在成年者的身体上,甚至超越了身体符号的意义,而内化为一种做人的理想追求和行为规范。晚唐以后,字说文体逐渐兴盛起来,北宋时期黄庭坚、苏轼等均作有大量字说,南宋时理学家又借助字说文体复兴冠礼,使其得以在社会上盛行,至元明两代达到最盛,数量逾千篇。还有一些文体,如字序、字叙、字训、字解等,都是士人应邀为其友人的子女、自己的族中后辈或者自己的子女等在冠笄成年取字之时所作。这些字说写作内容或繁或简,形式或韵或散,蕴含着长辈的殷殷希望和切切叮咛,也折射出当时社会的成人观念和伦理价值观。学者叶国良曾对学说与成人礼关系加以集中讨论,认为字说源于周代冠笄之礼中的“命字”仪节,在冠笄礼仪式衰微之时,部分取代了冠礼的部分功能,在民间社会继续发生作用。
  ⑤虽然当代的成人仪式中没有加冠命字的仪节,不再需要对于名字由来和含义的解说,而变成了蕴含着成人道理的各种讲话和寄语,但是成人礼中的训诫环节和劝勉语词依然存在,其核心是使人们明确成人的道理,明确何为成人、如何做人的标准和含义。这或许也是成人礼绵延不绝的原因之一。
  (摘编自贺少雅《训诫——成人礼上讲什么》)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为男子成人礼,冠礼是周代士及以上阶层所行的礼仪,在古代礼仪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B. 冠礼分为三加冠服和命字两个环节,古人把这两个环节看作是对人进行礼仪教育的重要时机。
  C. 《仪礼•士冠礼》中有关于命字仪式礼节的记载,却无解说取字意义、字本身的含义等内容。
  D. 当代成人礼虽不行冠笄礼,不另取字,但各种讲话、寄语与古礼中的祝辞、字辞的功能相似。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段先从中国成人礼形成时间写起,接着阐述举行冠笄礼的重要意义,从而引出成人礼训诫话语这一中心话题。
  B. 第二段直接引用加冠仪式中所念的祝辞和字辞,并阐释其中蕴含的训诫之义,意在说明古代成人礼程序的繁杂。
  C. 第四段引出解说字本身含义、取字意义的字说以及同类文体,意在论述冠笄礼仪式衰微时它所起到的训诫功能。
  D. 文章论证方法丰富而又灵活,使用引用论证和举例论证等方法,其中以直接引用为主,论证充分,具有说服力。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三加冠服每一加祝辞都有关于“德”的训诫,甚至主持冠礼的宾者大都要求是人之楷模,可知古人很重视道德教诲。
  B. 乡贤们可以对冠者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无为而无不为”等儒家思想的内容,使其从中得到教诲。
  C. 古代男子同辈之间要以字相称,如果直呼其名就会被视为不敬;但是在父辈和国君的面前,则可以直呼同辈的名字。
  D. “轼”指车厢前面供人凭倚的横木,“子瞻”源自《左传》“登轼而望之”。苏轼的名字里蕴含着长辈的劝勉之意。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B.“冠礼分为三加冠服和命字两个环节”错,原文第一段是“冠礼最核心的环节是三加冠服和命字”。这也就表明,除了这两个最核心环节应该还有其他环节,选项将“最核心的环节”丢掉了。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鸟类在从事社交活动时,大脑里究竟产生了什么样的变化?为什么有些鸟会建立紧密的伴侣关系,有些鸟却不会?为什么有些鸟喜欢独来独往,有些鸟却喜欢与人往来?为了解答这些问题,印第安纳大学的生物学家詹姆斯•古德森深入研究了鸟类的脑部。他研究了鸟类在群聚时神经回路所发生的变化,想以此了解鸟类决定和谁交往,以及要加入规模多大的群体,究竟是受到怎样的大脑机制的影响。
  根据古德森的研究,鸟类大脑内控制社会行为的回路和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