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2题, 约18790字。

  2023届高三模拟预测语文试题
  本试卷共22题,共150分,共8页。考试结束后,只将答题卡交回。
  第I卷  阅读题(70分)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党的理论是来自人民、为了人民、造福人民的理论。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我们要站稳人民立场、把握人民愿望、尊重人民创造、集中人民智慧,形成为人民所喜爱、所认同、所拥有的理论,使之成为指导人民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坚持理论来自人民,是因为人民的创造性实践是理论创新的不竭源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践的观点、生活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显著特征。”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深深扎根人民群众创造性实践,不断推进理论创新,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提供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指导。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足迹遍及大江南北,从黄土地到黑土地、从吕梁山区到罗霄山脉、从零下十几摄氏度到海拔4000米……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好的方针政策和发展规划都应该顺应人民意愿、符合人民所思所盼,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深深植根人民群众、积极吸收人民群众智慧的科学理论。新征程上,我们要继续把握客观情况变化,及时概括提炼人民群众的新鲜经验,向人民学习、拜人民为师,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
  坚持理论为了人民,是因为一切不为人民造福的理论都是没有生命力的。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在马克思主义诞生之前,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理论都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深入把握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提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第一次站在人民立场上探求人类自由解放的道路。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为人民利益而奋斗是中国共产党始终不变的价值追求。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人民至上”“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等一系列重大思想观点,彰显马克思主义坚定的人民立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科学回答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目的、发展动力、发展方向、发展方式等重大问题,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指明了方向。
  坚持理论造福人民,是因为理论创新的目的是要切实为群众谋利益、办实事、解难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目标很宏伟,但也很朴素,归根结底就是让全体中国人都过上更好的日子。”一切脱离人民的理论都是苍白无力的,一切不为人民造福的理论都是没有生命力的。我们党坚持从人民群众的立场出发,既立足客观历史条件,又深入把握人民群众的现实需求,提出切实可行的目标,并带领人民为之奋斗。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一切为了人民而一切依靠人民,推动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持续用力,人民生活全方位得到改善,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充分彰显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造福人民的理论。新征程上,必须始终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和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为崇高理想奋斗和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一致性、完成党的各项工作和实现人民利益的一致性,把造福人民作为理论创新的价值旨归,不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为现实。
  (摘编自人民网,2023年2月15日)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实践是党的理论创新的源泉,只要根植于人民群众,就可以推进理论创新。
  B.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推动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这一真理最早是由中国共产党发现的。
  C. 如果能坚持从人民群众的立场出发,深入把握人民群众的现实需求,就能确保党的理论永葆生机。
  D. 理论创新的目的是要切实为民众谋利益、办实事、解难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即是有力佐证。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以“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为立论基础,从理论来源、理论创建目的、理论创新意义三个方面来展开论述。
  B. 文章总体上采用了先总后分的论证结构。先总论党的理论的本质属性,再按照层层递进的方式来具体展开,层次清晰,结构严谨。
  C. 文章主体部分多处采用了引用论证,不仅加深了读者对作者文章观点的理解,也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
  D. 文章反复使用“人民”“理论”“实践”“发展”“创新”等词语,具多用句法整齐的长句,既突出了论述的重点,又增强了说理的效果。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坚持理论为了人民,可以精准诠释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B.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党的理论在新时代背景下的理论创新产物,实践证明,它是造福人民的理论。
  C. 理论创新要以人民利益为根本,无论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还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都体现了这一特征。
  D. 十八大以来,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变得更加充实而有保障,证明党的理论是来自人民的理论。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A.“只要根植于人民群众,就可以推进理论创新”错,说法过于绝对。原文第二段“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深深扎根人民群众创造性实践,不断推进理论创新,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提供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指导”“新征程上,我们要继续把握客观情况变化,及时概括提炼人民群众的新鲜经验,向人民学习、拜人民为师,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据此看出,并未说只要根植于人民群众,就可以推进理论创新。
  B.“这一真理最早是由中国共产党发现的”说法错误。根据原文第三段,提出“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这一观点的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但不能理解为这一真理最早是由中国共产党发现的。
  C.“如果能坚持从人民群众的立场出发,深入把握人民群众的现实需求,就能确保党的理论永葆生机”错,属于以偏概全,原文第四段“一切脱离人民的理论都是苍白无力的,一切不为人民造福的理论都是没有生命力的。我们党坚持从人民群众的立场出发,既立足客观历史条件,又深入把握人民群众的现实需求,提出切实可行的目标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12年,“海绵城市”的概念首次提出。2015年10月国务院印发《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其中提出,“到2020年,城市建成区20%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到2030年,城市建成区80%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2030年建设总投资接近10万亿元”。2017年3月5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再次提到,统筹城市地上地下建设,再开工建设城市地下综合管廊20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