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 约10070字。
大余县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在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中,工匠是对所有手工艺(技艺)人,如木匠、铁匠、铜匠等的称呼。早在春秋战国时期,除农业之外的各种手工艺工匠已经形成规模,称为“百工”。这些工匠能够“审曲面势,以饬五材,以辨民器”。随着工业化时代的到来,现代工艺已经从手工艺发展到机械技术工艺和智能技术工艺。技艺水平的发展也标志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工艺制造大国,无数行业工匠的创造,是灿烂的中华文明的标识,产生过鲁班、李春、李冰、沈括这样的世界级工匠大师,还有遍及各种工艺领域里像庖丁那样手艺出神入化的普通工匠。
进入现代工业社会,伴随手工艺向机械技艺以及智能技艺转换,传统手工工匠似乎远离了人们的生活,但工匠并不是消失了,而是以新的面貌出现了,即现代工业领域里的新型工匠,如机械技术工匠和智能技术工匠。我国要成为世界范围内的制造强国,面临着从制造大国向智造大国的升级转换,对技能的要求直接影响到工业水准和制造水准的提升,因而更需要将中国传统文化中所深蕴的工匠文化在新时代条件下发扬光大。
千百年来技艺工匠的劳动实践即其生产的物质文明成果遍布人类生活以及审美的各个方面,同时在精神文明层面形成了以工匠精神为核心的工匠文化。
中国哲学对工匠精神有着深刻的认知:道技合一或匠工蕴道。“道”是中国哲学的最高概念,其意蕴着天地与人间社会的规律或准则(天道、人道等)。在道家看来,道既是思维所能把握的最高概念,同时也是万物存在之理。万物的本性都是道的体现,匠工蕴道,这个道,是技艺之道,同时也是得天理之道。庄子以庖丁娴熟技艺、游刃有余的技艺来表明,庖丁对劳动对象的自然机理纯熟于心,并化为精神生命之道。而在庖丁的精神境界里,则深蕴着对道的追求和把握,同时也将这种追求和把握与技艺的完善结合在一起,从而达到鬼斧神工的境界。当代大国工匠高凤林、张冬伟、顾秋亮等,其技艺达到臻于完美的境界,都是通过刻苦训练和反复实践,从而达到对其劳动对象的自然机理之道的深刻把握。
从根本上说,工匠精神是一种伦理德性精神。就德性论层面而言,人的一切行为发自内在品格。对完美的追求,精益求精以及持之以恒的探索创新,是内在德性的展现。从道德的观点看,每个人都应当追求德性,过一种有德性的生活。德性论认为,在人们的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找到德性行为者作为我们行为的典范。那么,什么样的人可以充当这样一种典范?在古希腊,苏格拉底的回答是,工匠,并且只有像铁匠、铜匠甚至修鞋匠那样具有手工艺的人才真正具有德性。道技合一是德性品格的见证。在苏格拉底看来,工艺制作是指向善的活动,一个人熟练地掌握了他所从事的技艺,也就能够把这类事情做好,从而成为一个有德性的人。因而,做一个有德性的人,也就是像匠人那样生活和工作。具备工匠精神的大国工匠坚守质量品质,一生打造精品,把产品的好坏看成自己人格和荣誉的象征,他们就是这样具有优美德性、始终追求卓越的人。
(摘编自龚群《工匠精神机器当代意义》)
材料二:
“君子不器”,孔子认为君子作为价值的承担者,不能仅满足于掌握某种技能来实现个人物质追求,还要能够胸怀天下,所谓“君子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因此教育之重,首要在“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务本”,首先要塑造人格,做一个“泛爱众”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手工技艺有着悠久的历史,曾达到极高的水准,产生了代表性的人物,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
B.现代工业社会对手工技艺进行了重新定义,虽然在内容与形式上有不同,但其精神内核是一致的。
C.中国传统的工匠精神具有哲学思考,有着对“道”的追求,强调万物的规律与自然之理的把握。
D.内在的德性是工匠所要追求的,工匠有时需要成为德行品质的典范,在这一点中西的认识是一致的。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工匠们的技艺要达到完美的境界,只有通过刻苦反复的训练与实践,即使是今天的工匠也不例外。
B.技能的培养需要以人格的培养为基础,因此,工匠们在增进技艺的同时往往需要提高自身的修养。
C.庖丁解牛的熟练技艺,高凤林等人一生打造精品,他们都充分发挥“道”的优势,“以道促技”。
D.孔子对各位弟子的赞扬与批评,从其中的标准依据看,与当下“以德为先”的人才标准是相同的。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中国传统“匠人培养”观点的一项是( )
A.在传统师徒关系中,徒弟要长时间磨练基础技艺,师傅满意后才能传授精髓的技艺。
B.为了活化滩头年画这一“非遗”物质,传承人开发了以年画为基础的文创产品。
C.当今传媒艺术发展呈现“融合”的特征,高科技的运用使得文化的传播更有依托。
D.大国工匠胡双钱秉承“做人首位,学技其次”的宗旨,兢兢业业工作,屡创辉煌。
4.结合文段,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行文思路和论证方法?
5.袁隆平立志远大,把“让人民吃饱”的梦想作为一生的目标,攀过一个又一个科学高峰,不断创造科技的生命奇迹。有人认为袁隆平身上闪烁着“工匠精神”,也有人认为袁隆平是科学家不属于工匠,并没有什么“工匠精神”。你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秦腔
贾平凹
①普天之下,人不同貌,剧不同腔;京,豫,晋,越,黄梅,二簧,四川高腔,几十种品类。或问:历史最悠久者,文武最正经者,是非最汹汹者?曰:秦腔也。别的剧种可以各省走动,唯秦腔则如秦人一样,死不离窝。
②但是,几百年来,秦腔却没有被淘汰,被沉沦,这使多少人大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