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2880字。
文学类文本阅读
重庆南岸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文本一:
走向虫子(节选)
刘亮程
一次我看见一只蜣螂滚着一颗比它大好几倍的粪蛋,滚到一个半坡上。蜣螂头抵着地,用两只后腿使劲往上滚,费了很大劲才滚动了一点点。而且,只要蜣螂稍一松劲,粪蛋有可能再滚下去。我看得着急,真想伸手帮它一把,却不知蜣螂要把它弄到哪儿。朝四周看了一圈也没弄清哪是蜣螂的家,是左边那些草底下,还是右边那几块土坷垃中间。假如弄明白的话,我一伸手就会把这个对蜣螂来说沉重无比的粪蛋轻松拿起来,放到它的家里。我不清楚蜣螂在滚这个粪蛋前,是否先看好了路,我看了半天,也没看出朝这个方向滚去有啥去处,上了这个小坡是一片平地,再过去是一个更大的坡,坡上都是草,除非从空中运,或者蜣螂先铲草开一条路,否则粪蛋根本无法过去。
或许我的想法天真,蜣螂根本不想把粪蛋滚到哪儿去。它只是做一个游戏,用后腿把粪蛋滚到坡顶上,然后它转过身,绕到另一边,用两只前爪猛一推,粪蛋骨碌碌滚了下去,它要看看能滚多远,以此来断定是后腿劲大还是前腿劲大。谁知道呢。反正我没搞清楚,还是少管闲事。我已经有过教训。
那次是一只蚂蚁,背着一条至少比它大二十倍的干虫,被一个土块挡住。蚂蚁先是自己爬上土块,用嘴咬住干虫往上拉,试了几下不行,又下来钻到干虫下面用头顶,竟然顶起来,摇摇晃晃,眼看顶上去了,却掉了下来,正好把蚂蚁碰了个仰面朝天。蚂蚁一骨碌爬起来,想都没想,又换了种姿势,像那只蜣螂那样头顶着地,用后腿往上举。结果还是一样。但它一刻不停,动作越来越快,也越来越没效果。
我猜想这只蚂蚁一定是急于把干虫搬回洞去。洞里有多少孤老寡小在等着这条虫呢。我要能帮帮它多好。或者,要是再有一只蚂蚁帮忙,不就好办多了吗。正好附近有一只闲
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蜣螂滚着一颗比它大几倍的粪蛋上坡,并不是为了把粪蛋弄回家,而是想以此来断定后腿劲儿大还是前腿劲儿大。
B.忙碌的蚂蚁回头看见我捉过去的那只,二话没说,腾出一只前爪,抡开向那只脸上扇去,主要是担心自己的干虫被它抢走。
C.本文叙述角度独特,既有客观的自我经验言说,又有对虫子生活主观臆想的描述,体现了作者的自我反思,同时又富有情趣。
D.在表达方式上,作者善用比喻、拟人的手法描摹动物的情态,行文喜用短句,用词朴实凝练、简洁明澈而又形象传神。
7.下列对文本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开头把爬上书桌的蚂蚁,描述成一个“畏畏缩缩的偷渡者”,说蚂蚁是“偷渡者”并不是客观描述,而是作者有意夸大蚂蚁的小心翼翼。
B.在发现我丢在桌上的饼干屑之后,蚂蚁冲上去尝了尝,随即又退回原处,说明蚂蚁对潜在的危险充满了警惕。
C.我眼中的蚂蚁既渺小,又可怜。它既无从知道自己幸福的局限,也无法预知“一根手指就能将它捻成碎末”灾难性危机。
D.作者理性冷峻,在观看蚂蚁的活动时处在一个高高在上的位置,带着上帝般的视角审视着这个卑微渺小的动物。
8.文本一和文本二都以蚂蚁为描写对象,但在语言特点和表达意图上却有所不同,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4分)
9.文本一选自刘亮程的散文集《一个人的村庄》,在初版时题为“三只虫子”,再版改成了“走向虫子”,作者为什么这样改?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理解。(6分)
重庆市长寿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质量监测语文试题(B卷)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爱的温暖和力量(节选)
曾 散
长江浩荡,暮霭沉沉。夜色一点一点漫了过来,笼罩在武汉上空。
月亮仿佛也戴上了口罩,只露出小半张脸,注视着这里的街市。四处霓虹闪烁,却鲜有人语——入夜的武汉,本是一座人声鼎沸、红透天际的不夜城啊。
防护服、口罩、手套,全副武装之后,我走到路口,郑能量已等在路边。接下来的几天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