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4840字。
11 短文二篇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积累常见的文言词句;借助诵读,欣赏两篇短文不同的语言风格。
2.把握文中景物的不同特点,领略不同的写景手法。
3.感受作者热爱自然山水的情感、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
1.把握文中景物的不同特点,领略不同的写景手法。
2.感受作者热爱自然山水的情感、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答谢中书书》
一、导入新课
孔子曾经说过:“智者乐水,仁者乐山。”自古以来,许多文人墨客都喜欢游山玩水,他们给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歌咏自然山水的优美诗文。今天,我们要走进的这篇文章,更被称为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一首“流动的山水诗”。既像画又是诗,它会是一篇怎样的文章呢?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答谢中书书》。
二、教学开展
1.目标任务一:揭题入文,了解作品。
文题解读
断句:答/谢中书/书。“谢中书”指的是一个人。后一个“书”是指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它多用来记事陈情,也可写景、谈论政事、勉励后学等。
《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回复朋友谢中书(谢征)的一封书信。
作者简介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南朝齐梁时思想家。37岁时隐居茅山,梁武帝礼聘不出,便常以书信的形式向他咨询朝廷大事,故有“山中宰相”之称。有《陶隐居集》。
背景链接
南北朝时,政局动荡,社会混乱,不少文人遁迹山林,从自然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画水,表明自己的兴趣爱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本文就是作者陶弘景隐居时回复朋友谢中书的书信中的一部分。
文体知识
骈 文
起源于汉、魏,形成于南北朝的一种文体,又称“骈体文”“骈俪文”“骈偶文”。句式上,以四六句式为主,讲究对仗;声韵上,讲究平仄相对,音韵和谐;用词上,注重用典和藻饰,即常在文章中引用古人文章、言论中的词句,追求华丽的辞藻。
2.目标任务二:感受文章音韵之美。
朗读指导。从字音、语气、节奏等方面来进行。
读准字音:歇(xiē) 颓(tuí) 沉鳞(lín) 能与其奇者(yù)
把握节奏: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句式特点。本文的句式有什么特点?
本文带有骈文特点,多用四字句构成对偶,句式整齐,节奏感较强;兼用散句,参差错落,于整齐中富有变化。
3.目标任务三:梳理文言字词,疏通文意。
古今异义
晓雾将歇(古义:消散。今义:休息。)
夕日欲颓(古义:坠落。今义:萎靡。)
一词多义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