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4230字。
14 背 影
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线索,思考以“背影”为中心的好处,了解文章的叙事方式。
2.把握文中“我”的情感态度变化,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3.品味文章素朴而典雅、简净而细致的语言。
4.感知父亲形象,尤其是“背影”的形象,体会父子之间的深厚情感,感受父爱的伟大。
教学重难点
1.把握文中“我”的情感态度变化,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感知父亲形象,尤其是“背影”的形象,体会父子之间的深厚情感,感受父爱的伟大。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
有人说,母爱如水,父爱如山。父亲,好像从来都是不善表达的,即使他对你的爱有千斤重,也很难流露于言语之中。如果一位将爱隐忍于心的父亲,遇上了同样内敛的儿子,他们之间会如何传递爱与关心呢?今天我们就走进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一文,感受他笔下的父子深情。
二、教学开展
1.目标任务一:搜集资料,扫清障碍。
字词积累。自由朗读,结合课后的读读写写掌握“狼藉”“踌躇”“颓唐”“触目伤怀”等重点字词。
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江苏扬州人,散文家、诗人、学者。他的散文素朴缜密,意境隽永,语言洗练,文笔清丽。著有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你我》,诗集《雪朝》(与人合作),诗文集《踪迹》等。散文代表作品有《春》《荷塘月色》《匆匆》等。
背景链接
1917年冬,朱自清祖母去世,父亲失业,家庭经济陷入困顿。《背影》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一年。1921年,朱自清回到扬州任教,父亲为了缓解家庭经济状况私自扣留了朱自清工资。父子发生剧烈矛盾,朱自清离家出走。此前朱自清便因父亲包办自己的婚姻多有不满,之后,父子间的裂痕越来越深,开始长达多年的冷战。1925年,朱自清父亲写信给儿子: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朱自清在泪水中完成了《背影》。1928年,朱自清父亲读到《背影》。父子矛盾终于解除。
文体知识
记叙性散文
概念 以记人叙事为主,洋溢着浓厚抒情气息的散文。
特点 对人和事的描绘和叙述较为具体、突出,同时表现作者的认识和感受,字里行间充满感情。它侧重于在叙述人物和事件发展变化的过程中反映事物的本质,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要素。
分类 记事散文 以事件发展为线索,偏重对事件的叙述。它可以是一个有头有尾的故事,也可以是几个片段的剪辑。
写人散文 以刻画人物为中心,往往抓住人物的性格特征做粗线条勾勒,侧重表现人物的基本气质、性格和精神面貌。
2.目标任务二:整体感知,理清结构。
默读课文,概述课文的主要内容。
这篇散文写的是1917年冬,作者因祖母去世从北京回扬州奔丧。丧事办完后,父亲去南京谋事,作者回北京上学,父子二人在浦口车站分别。
快速浏览课文,划分文章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1):写“我”对父亲的“背影”难以忘怀,引出下文的“背影”故事。
第二部分(2—6):回忆家中往事以及车站离别的情景,表现父亲的爱子之情。
第一层(2、3):交代家境,为下文描写“背影”渲染了悲凉的氛围。
第二层(4、5):写父亲在送行时对“我”无微不至的关心和爱护,为下文写“背影”做铺垫。
第三层(6):写父亲过铁道买橘子时的“背影”,抒写了父子之情。
第三部分(7):泪光中再现“背影”,抒发思念之情。
3.目标任务三:品读背影之美。
全文共写了父亲的哪四次背影?请找出相关语句,体会“背影”在全文中的作用,完成学习任务单。
句子:①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②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③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④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