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700字。 14背影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
2.品味文中平实的语言和传神的细节描写,体会其中浓浓的父爱。
3. 珍爱亲情,增进与父母的沟通与交流,培养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教学重难点:
1.体会抓住人物特定情境下的“背影”进行细致描写的特点,体味洋溢在字里行间的人间至情。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深沉的父子之情。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方法:
朗读法、研读品味法、拓展演练法
教学过程展示: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如果说母爱如涓涓溪流滋润着我们的心田,那么父爱便是一首永远不老的歌,时时震撼着我们的心灵!有一首歌名字叫《父亲》, 生活中“父亲就是那登天的梯,父亲就是那拉车的牛”!父爱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无私、深沉的爱!著名作家朱自清于1925年10月收到父亲的来信,读信的时候朱自清泪如泉涌,想起了八年前父亲给自己送行的情景为了表达对父亲的怀念,朱自清写了《背影》这篇文章。
二、走进课文
(一)资料助读
(展示课前预习)作家作品简介
(二)初读——感知内容
自由朗读课文,思考问题:
1.本文几次写到“背影”?各在什么地方?哪一次“背影”写得最具体感人?
【明确】四次背影。第一次在开头,“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第二次在浦口车站送别时,父亲去买橘子的背影。这次写得最具体、最感人。第三次在车门话别,望着父亲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群里”。第四次在结尾,“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
2.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
【明确】第一部分(1)开篇点题。思念父亲,最难忘怀的是父亲的背影。
第二部分(2—6)回忆往事。追忆车站离别的情景,表现父亲爱子之情。其中:2、3段,交代家境,为写背影渲染悲凉的气氛。4、5段,叙述父亲对我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爱护,为写背影作铺垫。6段,描写父亲爬铁道买橘子的背影,抒发父子情深。
第三部分(7)别后思念。泪光中再现“背影”。喟然长叹,抒发怀念父亲之情。
4.本文通过写车站送别,表现了父子间的什么样的感情?
【明确】父疼子、子爱父 父子情深
5.跳读课文,思考:“我”与父亲是在怎样的背景下见面的?这些背景包含了怎样的情感?
【明确】在祖母去世、父亲失业,祸不单行、家境惨淡的背景下见面的。这一背景为写“背影”渲染了悲凉的气氛,突出了父亲的爱 子之情,也表现了作者对父亲无微不至关照的感动。
(三)研读——体悟情感
研读任务一:探究细节里的深情
“背影”是课文的文眼和线索,多次写到父亲的背影,其中最感人的是“望父买橘”背影。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6自然段,思考并研讨:
1.为什么这一次对背影的描写留下的印象最深呢?
【交流展示】作者细致刻画了父亲的背影,先写了父亲的衣着:“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黑色给人压抑、凝重的感觉。黑色与家中死了亲人有关。这是一个黑色的背影!
2.体会作者写“父亲”爬月台时运用几个动词所包含的感情。这几个动词是:“攀”、“缩”、“倾”。为什么用“攀”而不用“抓”?
【交流展示】因为无物可抓,用手按住,然后用力支撑起身体。这需要力量,而一个上了年纪的“父亲”,这一攀多么令儿子揪心啊!“缩”说明脚无处可蹬,是悬空的。这样,全身的力量就全在手上了,如果手支撑不住,那就有摔下去的危险。这时的儿子,心情该是多么紧张。“父亲”的身体肥胖,自然不像小伙子那样灵便。他“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一个“倾”字写出了“父亲”艰难努力的样子。这是一个艰难的背影!
3.描写人物的肖像,常常以正面描写为主。作者为什么不写父亲的正面,比如“皱纹很深”、“两鬓苍苍”,而只是写父亲的背影呢?
【交流展示】朱自清先生的散文特点擅长选取表达感情的聚焦点。“背影”就是这样的聚焦点。作者避开了父亲的正面形象,正好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容易获得以少胜多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