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 约13130字。
广东省揭阳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本试题共8页,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信息填写清楚、准确,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粘贴处。
2.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3.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得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及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中华文明起源,不仅是我国学者潜心研究的重大课题,也是国际学术界持续关注的研究课题。经过几代学者接续努力,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重大工程的研究成果,实证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对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发展的历史脉络,对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对中华文明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等,都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同时,工程取得的成果还是初步的和阶段性的,还有许多历史之谜等待破解,还有许多重大问题需要通过实证和研究达成共识,特别是完整展现夏朝历史还有大量工作要做。
现在,我们运用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化学、地学、物理学等前沿学科的最新技术分析我国古代遗存,使中华文明探源有了坚实的科技分析依据,拓展了我们对中国五千多年文明史的认知。对文明起源和形成的探究是一个既复杂又漫长的系统工程,需要把考古探索、文献研究同自然科学技术手段有机结合起来,综合把握物质、精神和社会关系形态等因素,逐步还原文明从涓涓溪流到江河汇流的发展历程。要加强统筹规划和科学布局,坚持多学科、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密切考古学和历史学、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联合攻关,拓宽研究时空范围和覆盖领域,进一步回答好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发展的基本图景、内在机制以及各区域文明演进路径等重大问题。
长期以来,西方形成了一套文明理论,我们要加以借鉴,但不能照抄照搬。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提出文明定义和认定进入文明社会的中国方案,为世界文明起源研究作出了原创性贡献。要同步做好我国“古代文明理论”和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研究成果的宣传、推广、转化工作,加强对出土文物和遗址的研究阐释和展示传播,提升中华文明影响力和感召力。
(摘编自习近平《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
材料二:
新石器时代,随着农业的逐步发展与成熟,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和燕(山)辽(河)地区,分别形成了若干有自身特色和发展谱系的文化区。到公元前第四千纪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在农业相对发达的黄河中下游、长江中下游和燕辽地区,都相继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华文明起源是受到中外学界重视的重大课题,学者已在此领域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B.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已经彻底研究清楚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和发展的脉络。
C.我们要借鉴西方的文明理论,但不能照抄照搬,要提出中国原创性的古代文明理论。
D.河南灵宝西坡等不同地区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反映了多个区域文明萌芽、生长的状况。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将考古探索、文献研究和现代科技结合起来,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探索出的研究方法。
B.长江下游地区的稻作农业促进了文明的发展,如良渚形成了东亚地区最早的国家社会。
C.在龙山时代,粟作农业文化发展起来,为陶寺等社会集团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经济基础。
D.夏代的冶金技术由西方传来,促进了夏代的经济发展,催生了夏代权贵精英的神圣统治。
3.根据材料二,下列选项中的现象最不可能出现的一项是(3分)
A.在公元前3500年前后,凌家滩的部落首领使用精美的玉器来祭祀神明。
B.公元前2700年,在长江中下游的某个部落的人们使用陶器来煮米饭。
C.在公元前2300到公元前1800年间,石峁古城的先民们养牛、种粟。
D.夏代的君主命人铸造青铜礼器,并在青铜器上铭刻百余字的铭文。
4.申华文明探源工程有何重大意义?请结合材料一简要说明。(4分)
5.请结合材料二,谈谈你对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规律的认识。(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晓风杨柳
唐 弢
柳枝弯弯地划着东方正在发白的天空,像是无数灰白的眼睛,在黑夜里张望着,俯临着。
陶渊明昨晚胡思乱想了一夜,一点儿也没有睡好,这时才觉得有点朦胧,然而也给那跷石板的声音惊醒了。他睁开眼,向纸糊窗外望出去,天还没有亮。夜来想过的事情,又来打搅他,他索性从床上缓缓地竖起上身,但还没有能够竖直的时候,便是一阵咳嗽,喘了些时,才把身子坐正了,披上了上衣。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