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4420字。
24 愚公移山
教学目标
24愚公移山
1.结合注释,疏通文意,积累词语;反复诵读,培养文言语感。
2.理解情节安排的作用,感知人物形象。
3.领悟故事的深刻寓意,感受愚公的可贵品质,学习愚公精神。
教学重难点
1.理解情节安排的作用,感知人物形象。
2.领悟故事的深刻寓意,感受愚公的可贵品质,学习愚公精神。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面对困难,是应该勇敢克服,还是选择逃避呢?答案是显而易见的。在人生路上,遇到困难这座大山,只有移平它,才能够顺利地继续前行。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愚公移山》中的主人公愚公,就遇到了巨大的困难,让我们一起走进课堂,看看他是怎样战胜困难的吧!
二、教学开展
1.目标任务一:认识作者,了解文体。
作者简介
列子,名御寇,相传为战国时期思想家,是老子和庄子之外的又一位道家代表人物。列子终生致力于道德学问,主张清静无为。
文体知识
寓 言
概念 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常带有讽刺或劝诫的意味。
特点 ①篇幅一般比较短小,结构简单,语言凝练而富有表现力;②具有鲜明的讽刺性和教育性;③故事具有虚构性;④常运用拟人、比喻、夸张、象征等手法。
结构 寓体——所述故事;寓意——所托意旨(所给启示)。
2.目标任务二:读通全文,疏通文意。
朗读指导。从字音、节奏、情感等方面来进行。
读准字音:箕畚(jī běn) 孀妻(shuānɡ) 智叟(sǒu) 亡以应(wú) 厝(cuò) 雍(yōnɡ)
把握节奏:惩/山北之塞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读出情感:朗读时要根据文字的内容把握语速的快慢、语气的轻重,读出人物的心理、性格、情感。
理解文意。理解文句,读懂文章大意,用自己的话对文章的内容进行复述。
3.目标任务三:梳理文言字词。
通假字
始一反焉(“反”同“返”,往返)
汝之不惠(“惠”同“慧”,聪明)
无陇断焉(“陇”同“垄”,高地)
古今异义
方七百里(古义:古代计量面积用语。今义:方向,方面。)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古义:用在“不”前,加强否定语气,可译为“连……都……”。今义:曾经。)
何苦而不平(古义:愁什么,担心什么。今义:何必自寻苦恼,用反问的语气表示不值得。)
惩山北之塞(古义:苦于。今义:处罚;警戒。)
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古义:指草木。今义:动植物的皮上所生的丝状物。)
北山愚公长息曰(古义:叹息。今义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