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2题, 约10710字。

  乐山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
  (本试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逸”作为中国古代文论中颇为重要的审美范畴之一,不仅是古代文人的一种传统审美趣味和品文论艺的审美标准,还以其丰富的诗学内涵建构出古诗词的独特质素,构成古典诗学中的一个重要传统。
  许慎《说文解字》曰:“逸,兔谩扡善逃也”,可见从文字学角度观之,“逸”的本义指如脱兔般善于疾跑逃逸。然而,就“逸”的文化内涵而言,“逸”可衍生出奔逸、隐逸、闲逸、逸乐等丰富含义,主要指古代文人因不满现实而逃离尘世追求闲适逸乐的一种情怀与心境,而后发展成古代士大夫对人格修养、艺术追求和作品品鉴的评价标准,从而成为古代文人心向往之的一种审美趣味。
  在先秦时期,“逸”主要指不与浊世同流合污的人格品貌与生活态度,如“逸民”“逸士”“逸人”“逸才”等。第一个大力倡导并发扬“逸”的古代文人是庄子,他在《逍遥游)》《天下》等文章中阐发了“奔逸绝尘”的逍遥姿态和放逸精神。至魏晋时期,“逸”开始被纳入社会文化审美领域用以评价人之美,出现了“逸容”“逸志”“逸量”“逸迹”等词。与此同时,“逸气说”的产生更确立了“逸”在文艺美学范畴中的位置。曹丕指出刘桢的文章“有逸气,但未遒耳”,用“逸”评价文辞,标志着“逸”已由人物品藻领域拓展到文艺评论领域。由此,“逸”作为一个独立的文艺审美范畴得到确立,并发展成为一种传统审美趣味。
  “逸”作为诗学概念用于诗歌评论,可追溯至东汉班固。其“学诗之士,逸在布衣”即指隐遁放逸在野,在班固看来,由于周道衰落,一批学诗之士被放逐于野而隐逸为布衣,故而作失志之诗赋,这是“逸”第一次被纳作诗赋评价维度。至魏晋南北朝时期,“逸”正式被视作一种诗歌评价标准。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多处用“逸”对诗歌内容、创作手法、语言、风格等进行评价,他指出屈原的《离骚》“惊才风逸”,称赞曹植“诗丽而表逸”,指出阮籍“响逸而调远”,表明“逸”的概念已深入诗学领域。当时诗坛上出现曹植“卓逸”、鲍照“俊逸”、陶潜“隐逸”、嵇康“超逸”、谢灵运“秀逸”等诗歌特征,呈现出诗人对“逸”作为诗学理念的认同。
  及至唐朝,“逸”被划为一种独立诗品,分为“高逸”“逸格”“飘逸”等。皎然第一个将“逸”视为独立诗品,提出“逸格”之说,认为“古今逸格,皆造其极矣”,可见“逸”已被视为一种高等级诗品。李白的“飘逸”、王维的“闲逸”、孟浩然的“壮逸”等亦均体现出唐代诗人的“逸”风。而至宋元时期,“逸”在诗论中得到继续发展和高扬。严羽将诗品分为九品,“飘逸”被列为其一。朱熹广泛用“逸”评价诗歌,如杜甫的诗为“旷逸不可当”,李白的诗则为“才自逸荡”;苏轼和辛弃疾等曾标举“旷逸”和“豪逸”,创作出不少具有“逸”美的诗词。
  由此发展脉络可知,“逸”已逐步确立其在诗学中的位置,并呈现出其对诗论与诗歌创作的重要影响。“逸”已构成中国古典诗学的一个重要传统,从而建构起中国古代诗歌别具特色的标识性特征。
  (节选自罗小凤《论古典诗学中的“逸”传统》)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逸”不仅仅体现出古代文人的一种审美标准,还以其丰富的诗学内涵建构出古诗词的独特质素。
  B.“逸”从一种情怀与心境,发展为对人格修养、艺术追求和作品品鉴的评价标准,成为古代文人追求的一种审美趣味。
  C.“逸”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便已被纳入诗歌评论视角,到了唐朝,“逸"被界定为一种独立的高等级诗品。D.随着“逸”在古典诗学中的发展,“逸”渐渐确立了其在诗学中的位置,并呈现出对诗论与诗歌创作的重要影响。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宗明义,按照历史时代顺序介绍了“逸”在古典诗学中的位置及其对诗论与诗歌创作的影响。
  B.选文引用曹丕的评语,说明“逸”已由人物品藻领域拓展到文艺评论领域,作为一个独立的文艺审美范畴得到确立。
  C.选文第5段分述了从唐朝至宋元时期,不同朝代“逸”在诗论与诗歌创作中得到继续发展.和高扬的情况。
  D.选文大量运用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来介绍“逸”的诗学内涵和价值,论证充分,说理透彻。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庄子首次在《逍遥游》中阐发了“奔逸绝尘”的逍遥姿态和放逸精神,因而被认为是第一个大力倡导并发扬“逸”的古代文人。
  B.在先秦时期,“逸”主要指不与浊世同流合污的人格品貌与生活态度,还没有被纳入到社会文化审美领域用以评价人之美。
  C.东汉班固认为,因为周道衰落,一批学诗之士被放逐于野而隐逸为布衣,才使得“逸”第一次被纳作诗赋评价维度。
  D.李白的“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州”呈现出旷逸之韵;而苏轼的“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则折射出其飘逸之态。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伴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特别是进入农耕文明后,全球人口数量呈现爆发式增长,对粮食的需求量更大。根据2015年世界银行的统计,到2050年,全球需要1.5倍当前粮食总量以支持90亿人的需求。为了满足人类对食物数量、质量日益增长的需求,对农作物改造的需求愈加强烈,要求也越来越高。
  早在公元1万年前,人类就开始从他们生活的环境中搜寻食物。同时,为了更好的品质和更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