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13170字。

  1.2《齐桓晋文之事》训练检测题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古代诗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①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
  乙
  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节选自《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注】①数罟:cù gǔ,密网。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B.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C.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D.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寡人:意为寡德之人,指在道德方面存在不足的人,是古代君主、诸侯王对自己的谦称。
  B.河内:古地区名,指黄河以北的地方。古人以中原地区为中心,所以黄河以北称河内,黄河以南称河外。
  C.“则盍反其本矣”中的“本”指的是仁政王道。“王道”是孟子提出的国家政治的最高理想,与“霸道”相对,指君主以仁义治天下,以德政安抚臣民的统治方法。
  D.庠序:古代的地方学校,后泛指学校。据《孟子》记载,商称学校为庠,周代称学校为序。
  3.下列对甲、乙两段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孟子在与国君交流对谈时往往会采用比喻的方法,生动形象而又深入浅出地阐述道理,这两则选文都体现了孟子散文长于取譬设喻的写作特色。
  B.甲文中孟子借用“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告诉梁惠王,尽管他给了百姓一些小恩小惠,但在本质上,他对国家的治理与邻国之君并没有什么不同。
  C.甲文的最后一段涉及到了当代人同样关注的环境保护、生态平衡及可持续发展等问题,可见中国古代文化中蕴含的先进思想理念在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D.乙文中“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的说法具有时代局限性,但由此推出的“无恒产之民因无恒心”的结论又从反面论证了“制民之产”的必要性。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5.请结合两则材料谈谈孟子主张怎样实行“王道”。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文本一:
  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
  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