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9980字。
2022-2023学年陕西省西安市莲湖区高一(下)期末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9小题,共35.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闪辞族”是指入职时间短(不到一年)就想换工作的一类人,这类人由于人数众多、共性突出,所以被称为“闪辞族”。这一类人在职场上的特点是“快速、频繁”辞职和“短暂”工作,辞职前没有前兆,“失踪式”的辞职占比大,表现出对于职场的焦虑、不耐烦和不忠诚等特性。“闪辞族”以“ 90后”的职场新人为主,以独生子女居多,且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的“闪辞族”突出。
当前,中国正处在社会转型变革时期,这种转型变革,不仅仅是一种事物、环境、制度的转化,而且几乎是所有社会规范准则的转化,更是一种发生在人自身、灵魂和精神中内在结构的本质性转化,也是一种人的实际生存方式和价值判断标准的改变。这种社会转型,是现代社会与传统社会的决裂,是要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把人们“带离”传统的秩序轨道并“带入”一种全新的生活状态之中,在这巨大的转型中,人们会感受到普遍的信任危机。
与传统决裂之初,社会转型触发了价值信仰危机。价值信仰危机是指在思想文化、意识形态领域中所表现出来的信任危机。传统生活中原有的价值法则与规范早已内化成人内心的信念和信仰,在情感上滋生为信任,使人们从中体会到安全与踏实。而现在,这种社会转型要将人们“带离”传统,与传统决裂,使人原来赖以安身立命的信任感突发断裂、塌陷,使生命处于无根基的悬浮空虚状态而岌岌可危,陷于“绝望”之中。于是,人们在“决裂”中演化出一种“怨恨”“绝望”情绪,孕生出信仰危机。
在抛弃传统的过程中,社会转型催生着信任危机。辩证否定性要在“破、立”中有继承,是扬弃而不是抛弃。而在当今我国转型实践过程中,不分青红皂白地全盘否定传统的冲动行为时常可见,这就导致了文化价值的虚无存在与现实的无根漂泊状态。弃绝了所有传统,就如同砍断了传统之根,然后,本想与传统彻底决裂的初衷并没能在现实中实现。事实上,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所做的更多的是否定了传统中的优秀美德,保留了传统中的不少糟粕。然后,在中国社会转型中这一社会共享的伦理规范被忽略甚至被抛弃,我们的社会出现了普遍的不信任现象,我们陷入了迷茫和恐惧。
“闪辞族”的快速辞职实际上就是最初的个体对组织和社会的不信任,引起最后对自己的不信任。可见,当社会缺少了有效共享的伦理规范——诚信时,诚信个人的缺失,信任他人也变得困难和难以存续。
(摘编自阳芳《“闪辞族”现象的信任理论成因分析》)
材料二:
作为社会本身运行、发展的条件,人与人之间信任关系的建立,既涉及信任主体,也关乎信任对象;既与社会规范和体制相涉,也与主体人格和德性相关。
在信任问题上,个体总是涉及两个方面,即为人所信与信任他人。就前一方面而言,如何形成诚
1. 下列关于“闪辞族”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闪辞族”是指众多有共同特点、工作一年左右就想换工作的人。
B.“闪辞族”的辞职方式往往是没有前兆、不辞而别的“失踪式”。
C.“闪辞族”以“90后”职场新人为主,在中小企业、民营企业中较为突出。
D.“闪辞族”的行为反映了当今社会个体对社会及自身的不信任。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中国当代社会的转型是巨大的。这种转型同样在人们心灵深处掀起了“风暴”。
B.现代社会的转型毫不留情地将人们带离传统秩序的轨道,走上了新路。
C.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了人与人的信任是互相的,而个人品格的诚信是前提。
D.对象的可信性与信任的诸多关系表明,信任源于与对象、环境相关的客观根据。
3.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材料一中的“绝望”一词凸显了人在生命处于无根状态时的内心感受。
B.材料二引用《论语•阳货》的话,目的在于论证“信任他人”这一观点。
C.只有人与人之间建立了良好的信任。社会才可以稳定地运行和发展。
D.孔子“信则人任焉”与老子“信不足焉,有不信焉”从正反两面谈“信”。
4. 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5. 如何打造一个“诚信”社会?请结合材料二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花坞
郁达夫
“花坞”这一个名字,大约是到过杭州,或在杭州住上几年的人,没有一个不晓得的,尤其是游西溪的人,平常总要一到花坞。二三十年前,汽车不通,公路未筑,要去游一次,真不容易;所以明明知道这花坞的幽深清绝,但脚力不健,非好游如好酒的诗人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