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题, 约9820字。
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说明:1.本试卷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2.所有答案填在答题卡上,考试结束后只交答题
卡。
一、现代文阅读(40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
我们通常都有“以己度人”的脾气,因为有这个脾气,对于自己以外的人和物才能了解。严格地说,各个人都只能直接地了解他自己,都只能知道自己处某种境地,有某种知觉,生某种情感。至于知道旁人旁物处某种境地、有某种知觉、生某种情感时,则是凭自己的经验推测出来的。庄子看到鲦鱼“出游从容”便觉得它乐,因为他自己对于“出游从容”的滋味是有经验的。人与人,人与物,都有共同之点,所以他们都有互相感通之点。假如庄子不是鱼就无从知鱼之乐,每个人就要各成孤立世界,和其他人物都隔着一层密不通风的墙壁,人与人以及人与物之中便无心灵交通的可能了。
这种“推己及物”“设身处地”的心理活动不尽是有意的,出于理智的,所以它往往发生幻觉。我们知觉外物,常把自己所得的感觉外射到物的本身上去,把它误认为物所固有的属性, 于是本来在我的就变成在物的了。
云何尝能飞?泉何尝能跃?我们却常说云飞泉跃;山何尝能鸣?谷何尝能应?我们却常说山鸣谷应。原来我们只把在我的感觉误认为在物的属性,现在我们却把无生气的东西看成有生气的东西,把它们看作我们的侪辈,觉得它们也有性格,也有情感,也能活动。这种心理活动通常叫作“移情作用”。
“移情作用”是把自己的情感移到外物身上去,仿佛觉得外物也有同样的情感。移情作用是和美感经验有密切关系的。移情作用不一定就是美感经验,而美感经验却常含有移情作用。美感经验中的移情作用不单是由我及物的,同时也是由物及我的;它不仅把我的性格和情感移注于物,同时也把物的姿态吸收于我。所谓美感经验,其实不过是在聚精会神之中,我的情趣和物的情趣往复回流而已。
移情的现象可以称之为“宇宙的人情化”,因为有移情作用,然后本来只有物理的东西可具人情,本来无生气的东西可有生气。从理智观点看,移情作用是一种错觉,是一种迷信。但是如果把它勾销,不但艺术无由产生,即宗教也无由出现。艺术和宗教都是把宇宙加以生气化和人情化,把人和物的距离以及人和神的距离都缩小。它们都带有若干神秘主义的色彩。所谓神秘主义其实并没有什么神秘,不过是在寻常事物之中见出不寻常的意义。这仍然是移情作用。
(摘编自朱光潜《“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宇宙的人情化》)
材料二:
诗人华滋沃斯曾经说过:“一朵微小的花对于我可以唤起不能用眼泪表达出的那样深的思想。”
达到这样的、深入的美感,发现这样深度的美,是要在主观心理方面具有条件和准备的。我们的感情是要经过一番洗涤,克服了小己的私欲和利害计较。我们要把整个情绪和思想改造一下,移动了方向,才能面对美的形象,把美如实地和深入地反映到心里来,再把它放射出去
1.根据材料一,下列关于“移情作用”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人与人,人与物之间有互相感通之点,这就是“推己及物”“设身处地”,这也是“移情作用”产生的前提和基础。
B. 人知觉外物,把自己对外物的感觉投射到外物本身上去,作为外物的固有属性,这种心理活动可以被称为“移情作用”。
C. “移情作用”和“美感经验”有密切的关系。当我们把人的感情赋予无生气的东西,将个人的性格和情感移注于物时,“美感经验”才能产生。
D. 艺术和宗教的产生离不开“移情作用”,这种心理活动能够把宇宙加以生气化和人情化,让人们在寻常事物中发现不寻常的意义。
2. 下列诗句反映的心理活动,不能体现材料一中所述的“美感经验”的一项是(3 分) A.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
B.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C.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D.白日行欲暮,沧波杳难期。吴洲如见月,千里幸相思。
3. 下列对材料二的理解和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移情要有客观的物的条件,要到自然、人生、社会里去找,也要有主观心理条件,需要我们把美的形象反映到心里,再放射出去。
B. “移我情”的消极条件,是当自己与现实生活没有距离时,就很难把握现实生活中美的形象,只有保持一定距离才能发现它。
C. 《舟还长沙》中,随着观赏的地理位置的改变,珠帘和夕照成为助成美出现的有利因素, 使这番景象成为审美对象,这就是“移世界”。
D. “诗不徒是感情,而是经验”这句话,说明诗歌创作除了需要诗人的主观心理条件以外, 也需要现实生活的条件。
4. 请运用材料一中“移情作用”的相关理论,选取姜夔《扬州慢》中的恰当语句进行分析。(4 分)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 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 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5. 美感的发生需要哪些条件?请结合材料二简要概括。(6 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6-9 题。
建水记
于坚
看哪,这原始之城,依然像它被创造出来之际,藏在一座朱红色的、宫殿般的城楼后面,“明洪武二十年建城。砌以砖石,周围六里,高二丈七尺。为门四,东迎晖,西清远,南阜安,北永贞。”(《建水县志》)如果在城外 20 世纪初建造的临安车站下车, 经过太史巷、东井、洗马塘、小桂湖……沿着迎晖路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