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3030字。
广东省东莞市2022-2023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高一语文试题
本试卷共23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古诗文阅读(46分)
(一)理解性默写(每空1分,共8分)
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登岳阳楼》中“ , ”写出了洞庭湖的恢弘气象。
(2)《琵琶行》中“ , ”写的是琵琶女最后一次的演奏饱含身世之慨,让人不禁潸然。
(3)《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提出“十思”劝谏君王,其实每一“思”都有具体所指。比如,“ ”是对太宗意欲大兴土木建造飞山宫之事的劝阻;“ ”是对太宗自诩功高想要封禅泰山之事的批评。
(4)《通鉴•唐纪•贞观十一年》载马周的议论“盖幽、厉尝笑桀、纣,炀帝亦笑周、齐矣,不可使后之笑今如今之笑炀帝也。”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的感慨“ , ”与之一脉相承。
(二)阅读下列课内文言文,完成2~4题。(每题3分,共9分)
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覆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故略上报 回信
B.以授之于有司 同“受”,接受
C.未能助上大有为 皇上
D.以膏泽斯民 施恩惠
3.下列各句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3分)
例: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
A.戍卒叫,函谷举。 B.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
C.冀君实或见恕也。 D.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
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第1段阐明回信的原因和目的,用语礼貌客气。虽然两人私交良好,但一句“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则直接表明了双方分歧所在的原因。
B.文章第2段,作者先破后立。“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高屋建瓴,抓住问题本质,让文章有了从根本上驳倒对方的基础。
C.文章第3段首先直接揭露反对变革者的各种表现:众人习惯于苟且,士大夫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接下来,以让步假设的方式决绝地表明自己坚持改革的态度。
D.这封书信短小精悍,立论和批驳结合,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结合,当下和历史结合,排比和反问结合。结构严谨,层次清晰,是驳论型政论文的典范之作。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段,完成5~9题。(共20分)
顾恺之,字长康,晋陵无锡人也。父悦之,尚书左丞。恺之博学有才气尝为《筝赋》成谓人曰吾赋之比嵇康琴不赏者必以后出相遗深识者亦当以高奇见贵。恺之好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