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32220字。

  文言文阅读
  【学习目标】
  1.了解文言文的相关知识
  2.能读懂浅显文言文,熟悉文言文的常考题型及解题方法。
  【基础知识】
  岳阳楼记
  【作者介绍】
  范仲淹,字希文,汉族,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范仲淹幼年丧父,母亲改嫁长山朱氏,遂更名朱说。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苦读及第,授广德军司理参军,迎母归养,改回本名,后历任兴化县令、秘阁校理、陈州通判、苏州知州等职,因秉公直言屡遭贬斥。康定元年(1040年),与韩琦共同担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采取“屯田久守”方针,巩固西北边防。庆历三年(1043年),出任参知政事,上疏《答手诏条陈十事》,提出十项改革措施。庆历五年(1045年),新政受挫,范仲淹被贬出京,历任邠州、邓州、杭州、青州知州。皇祐四年(1052年),改知颍州,范仲淹扶疾上任,行至徐州,与世长辞,享年六十四岁,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
  范仲淹政绩卓著,文学成就突出,他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对后世影响深远。
  【写作背景】
  这篇文章写于庆历六年(1046)。范仲淹生活在北宋王朝内忧外患的年代,对内阶级矛盾日益突出,对外契丹和西夏虎视眈眈。为了巩固政权,改善这一处境,以范仲淹为首的政治集团开始进行改革,后人称之为“庆历新政”。但改革触犯了封建大地主阶级保守派的利益,遭到了他们的强烈反对。而皇帝改革的决心也不坚定,在以太后为首的保守官僚集团的压迫下,改革以失败告终。“庆历新政”失败后,范仲淹又因得罪了宰相吕夷简,范仲淹贬放河南邓州,这篇文章便是写于邓州,而非写于岳阳楼。
  按照宋代人的习惯,写“记”以及散文一类的文章,本人并不一定要身在其地,主要是通过这种文章记录事情、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古时,邀人作记通常要附带一份所记之物的样本,也就是画卷或相关文献之类的资料,以供作记之人参考。滕子京虽然被贬岳州,但他在任期间,做了三件政绩工程,希望能够取得朝廷的谅解。重修岳阳楼便是其中之一,完成于庆历五年(1045)。滕子京为了提高其政绩工程的知名度,赠给范仲淹《洞庭晚秋图》,并向他求作两记,一则就是《岳阳楼记》,另一则是《偃虹堤记》。《岳阳楼记》所述内容有实物可查,然而《偃虹堤记》则无迹可寻。但是在《偃虹堤记》中,范仲淹也同样将偃虹堤描写得具体翔实,相较岳阳楼毫不逊色。因而,便引发了少数学者关于范仲淹写《岳阳楼记》时是否去过岳阳楼的争议。
  【字词读音】
  谪(zhé)守朝晖(huī)夕阴霏霏(fēi)薄暮冥冥(míng)
  霪(yín)雨心旷神怡(yí)皓(hào)月宠辱偕(xié)忘
  潜行(qián)浩浩汤汤(shāng)潇(xiāo)湘属( zhǔ同“嘱”
  【通假字】
  1、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具”同“俱”,全,皆
  2、属予作文以记之 “属”通“嘱”,嘱托
  【一词多义】
  明:(1)(到了第二年,就是庆历五年)越明年
  (2)(明媚) 至若春和景明
  以:(1) (来)属予作文以记之
  (2)(因为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夫:(1)(那) 予观夫巴陵胜状
  (2)(表句尾感叹) 嗟夫
  观:(1)(看)予观夫巴陵胜状
  (2)(景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极:(1)(直到)北通巫峡,南极潇湘
  (2)(穷尽,尽头)此乐何极
  (3)(表示程度深)感极而悲者矣
  或:(1)(或许 )或异二者之为
  (2)( 有时) 而或长烟一空
  空:(1)( 天空) 浊浪排空
  (2)( 消散) 长烟一空
  通:(1) (顺利) 政通人和
  (2)(通向) 北通巫峡
  和:(1)(和乐) 政通人和
  (2)(和煦) 春和景明
  一:(1)一片:一碧万顷
  (2)全:长烟一空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