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5940字。
北京市石景山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
一、本大题共1小题,共12分。
阅读下面 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五四”以来的文化研究中,曾出现一种“中西文化的差异纯粹是时代性”的观点,可称为“有古今无中外论”。这种论调的根本错误在于,忽视乃至抹杀人类社会以民族的形式存在这一历史事实。在原始时代,社会的基本形式是氏族、部落;在阶级社会,社会的基本形式是民族。 人类社会在一定的历史阶段以民族的形式存在, 人类文化在此阶段也一定以民族文化的形式存在。共同的民族文化不仅可以把一定数量的人民凝聚在一起,也可以把这些人与其他人区别开来。人类社会以民族为基本形式这一事实还告诉我们,具体的文化总是各种各样的民族文化,而一般的人类文化只能存在于这些具体的民族文化之中。离开了各种各样具体的民族文化,所谓的一般人类文化只是一种虚构。因此,文化“有古今无中外论” 不符合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 违背了一般只能通过特殊而存在的辩证法。
文化层面民族差异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地理的隔绝机制是民族差异形成的基本条件。因为地域的辽阔、山海的阻碍等因素,各个民族各自独立生存,文化上差异的产生也不可避免。例如,随着地理的隔绝,同一种语言会分化为各种各样的方言,会形成相对独立的经济生活网络和不同的“市民社会”,人们的思想感情也会隔膜、疏远起来。
其次,地理环境的差异是民族差异最重要的自然根源。地理环境的差异不仅会对生活在不同地理环境中人们的生产力、生产方式产生直接影响,而且会对他们的科学、艺术、宗教等产生直接影响。
其三,一定范围内自由创造的可能性是民族差异形成的重要机制。种族、地理环境、文化传统是人们从事文化创造的基础,同时也是对文化创造的限制,而自由创造只是在这一定范围内的发挥。因而,文化的发展既非绝对必然的,也非完全自由的,而是自由和必然的统一,偶然与必然的统一。
其四,不同文化发展成果对人类自身的不同改造是民族差异的最高表现。文化是人创造出来的,文化发展的成果又不断地反作用于人本身。各民族在创造不同风格的音乐、美术的同时,也发展了不同的审美趣味。“喜闻乐见”的民族气派,正是文化成果长期作用于人本身的结果。审美趣味如此,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亦如此。在这个意义上,一个民族的共同文化不仅表现了该民族的共同心理,而且创造了该民族的共同心理。这种文化成果与人自身的身心变化的相互作用,是民族差异的放大器、加速器和稳定器。
最后,民族斗争是民族差异的强化剂。古往今来,民族之间的矛盾、对立、冲突史不绝书。许多征服者推行强制同化的政策,而被征服的民族则千方百计为保持自己的民族特性而斗争。在这种同化与反同化的斗争中,许多细枝末节的差异也会获得不寻常的意义。例如在清朝末年,剪掉辫子就意味着公开表示与清朝统治决裂。文化上的民族差异不仅是人类以民族为单位长期生活的自然产物,而且在民族斗争中被有意识地巩固、强化。
应当指出,虽然文化上的民族差异不能事事归因于经济,但归根结底是人类生产力达到一定发展程度的结果。文化上民族差异的形成原因,都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程度上才得以发挥作用。因此,民族是一个历史的范畴,它不是超历史的存在,不是纯自然的存在。因而,文化上的民族差异也是历史的、可变的,相对的。
(选自张岱年、程宜山《中国文化精神》)
材料二
文化差异性是始终存在的。历史上对待文化差异性曾经有过三种不同的态度。
第一种是对凡与自己文化不同的人,一概作为异端,必征服之,同化之,以至绝灭之而后快。当年白种人占领南北美洲,对当地土著文化就是持这种态度。
第二种是承认其价值,但只是作为珍稀的收藏、猎奇
1. 在材料一首段画线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虽然 但是 因为 所以
B. 既然 那么 因为 所以
C. 虽然 但是 既 也
D. 既然 那么 既 也
2.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理解与推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种族、地域等因素制约着文化自由创造 可能性。
B. 放大器、加速器、稳定器的比喻说明文化差异始终存在。
C. 文化相对主义的态度在对待文化差异的三种态度中出现得最晚。
D. “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的根本区别在于后者是实用的、变化的。
3. 对文化差异的论述,两则材料的侧重点有何不同?请围绕两则材料的论证结构简要说明,200字左右。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正确使用关联词语的能力。
“既然……那么……”是表示因果关系的关联词,“虽然……但是……”是表示转折关系的关联词。根据后文“也一定以民族文化的形式存在”可知,这是“人类社会在一定的历史阶段以民族的形式存在”的结果,所以选“既然……那么”,据此排除AC。
根据文中“不符合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违背了一般只能通过特殊而存在的辩证法”都是文化“有古今无中外论”的弊端,两者是并列关系,应该选“既……也”表并列关系的关联词,据此排除B。
故选D。
二、本大题共7小题,共34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圣人为政一国,一国可倍也。大之为政天下,天下可倍也。其倍之,非外取地也。因其国家,去其无用,足以倍之。圣王为政,其发令兴事,使民用财也,无不加用而为者。是故用财不费,民得不劳,其兴利多矣。
其为衣裘何以为?冬以圉寒,夏以圉暑。凡为衣裳之道:冬加温,夏加清者,鲜祖不加者去之。其为宫室何以为?冬以圉风寒,夏以圉暑雨,凡为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