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7题, 约22750字。
丰台区2022-2023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练习
高一语文
2023.01
一、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这个忠字虽则近于“忠于职务”的忠字,但是并不包含对于团体的“矢忠”。其实,在《论语》中,忠字甚至并不是君臣关系间的道德要素。君臣之间以“义”相结合,“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所以“忠臣”的观念可以说是后起的,而忠君并不是个人与团体的道德要素,而依旧是对君私人间的关系。
团体道德的缺乏,在公私的冲突里更看得清楚。就是负有政治责任的君王,也得先完成他私人间的道德。《孟子•尽心上篇》有;桃应问,“舜为天子,皋陶为士,瞽叟杀人,则如之何?”孟子曰:“执之而已矣。”“然则舜不禁与?”曰:“夫舜恶得而禁之,夫有所受之也。”“然则舜如之何?”曰:“舜视弃天下,犹弃敝屣也。窃负而逃,遵海滨而处,终身欣然,乐而忘天下。”——这是说舜做了皇帝,不能用对其他国民一样的态度去对待他的父亲。孟子所回答的是这种冲突的理想解决法,他还是想两全,所以想出逃到海滨不受法律所及的地方去的办法。他这样回答是可以的,因为所问的也并非事实问题。另一个地方,孟子所遇到的问题,却更表现了道德标准的缺乏普遍性了。万章问曰:“象日以杀舜为事,立为天子,则放之,何也?”孟子曰:“封之也,或曰放焉。”万章曰:“象至不仁,封之有庳,有庳之人,奚罪焉?仁人固如是乎?在他人则诛之,在弟则封之?”孟子的回答是:“身为天子,弟为匹夫,可谓亲爱之乎?”
一个差序格局的社会,是由无数私人关系搭成的网络。这网络的每一个结附着一种道德要素,因之,传统的道德里不另找出一个笼统性的道德观念来,所有的价值标准也不能超脱于差序的人伦而存在了。
中国的道德和法律,都因之得看所施的对象和“自己”的关系而加以程度上的伸缩。我见过不少痛骂贪污的朋友,遇到他的父亲贪污时,不但不骂,而且代他讳隐。更甚的,他还可以向父亲要贪污得来的钱,同时骂别人贪污。等到自己贪污时,还可以“能干”两字来自解。这在差序社会里可以不觉得是矛盾;因为在这种社会中,一切普遍的标准并不发生作用,一定要问清了,对象是谁,和自己是什么关系之后,才能决定拿出什么标准来。
——取材于费孝通《乡土中国•系维着私人的道德》
材料二
所谓礼治就是对传统规则的服膺。生活各方面,人和人的关系,都有着一定的规则。行为者对于这些规则从小就熟习,不问理由而认为是当然的。长期的教育已把外在的规则化成了内在的习惯。维持礼俗的力量不在身外的权力,而是在身内的道德感。所以这种秩序注重修身,注重克己。理想的礼治是每个人都自动地守规矩,不必有外在的监督。但是理想的礼治秩序并不常有的。一个人可以为了自私的动机,偷偷地越出规矩。这种人在这种秩序里是败类无疑。每个人知礼是责任,社会假定
1. 下列古诗文中,不符合材料一画线句表述观点的一项是( )
A. 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
B. 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陶渊明《咏荆轲》
C. 季布无二诺,侯嬴重一言。——魏徵《述怀》
D. 同言而信,则信在言前;同令而行,则诚在令外。——吴兢《贞观政要》
2. 根据材料一,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忠君不是个人与团体的道德要素,而是对君私人间的关系,所以古之忠臣,多只忠于一姓王朝。
B. 舜不能用对其他国民一样的态度去对待他的父亲和弟弟,因为君王也应先完成私人间的道德。
C. 在差序格局中,价值标准不能超脱于人伦而存在,说明传统道德认同“大义灭亲”这种行为。
D. 乡土社会是由无数私人关系搭成的网络,“关系”要素会影响人们对事情本身是非曲直的判断。
3. 根据材料二阐述的理念,下列对乡土社会中某些现象的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一个人犯了罪,他的父亲和老师难辞其咎,说明在古代社会中,“株连”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上能被认可。
B. 乡村里负有调解责任的长老、乡绅拥有类似球场裁判的权力,他们做出的调解均能使问题得到圆满解决。
C. 如果村中出现了丑闻,乡村里的长老、乡绅在调解时,可能会帮忙遮掩,力图息事宁人,避免事态扩大。
D. 坏的行为可能合法,所以人们更喜欢依乡俗村规进行治理,对现代的司法制度、司法体系并不完全认同。
4.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对待贪污等违法问题,很多人会因涉事主体与自己关系的不同而持双重标准。
B. 在中国传统的乡土社会中,“无讼”是一种受到普遍认可的较为理想的状态。
C. 为实现中国的法治现代化,需要在某种程度上打破乡土社会原有的传统观念。
D. 传统观念根深蒂固,使得代表新司法制度的司法处实际成了包庇作恶的机构。
5. 请综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简要说明在中国乡土社会中,道德和法律在社会矛盾冲突中的适用情况。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体现的是团体道德的缺乏,没有统一的道德标准。
而司马迁所谓的不论亲疏贵贱,都一切都根据法律来决断,法律就是唯一的标准。
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内容理解并进行推断的能力。
C.“说明传统道德认同‘大义灭亲’这种行为”错误。“大义灭亲”是指用统一的道德标准来要求所有人,即使是自己的亲人犯了罪,也要按照法律来决断。而在差序格局
二、
(一)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文段一 《劝学》(节选)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