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题, 约12440字。
四川省绵阳市高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测试语文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作为艺术的重要门类,中国古代雕塑与传统书画之间存在紧密联系。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传统书画对古代雕塑的审美取向有着直接的影响,这种影响与中国古代雕塑具有塑容绘质的特征相关。与西方绘画脱胎于雕塑但最终各行其道的情况不同,中国古代的雕塑与绘画始终保持着互通互融的关系。在早期的雕塑实践者中,有一部分人恰是闻名于世的画家。如东晋时的戴逵“工书画”,同时他“既巧思,又善铸佛像及雕刻”;盛唐时,“塑圣”杨惠之与吴道子同为画友,他的雕塑作品被认为“夺得僧繇神笔路”。这些画家在进行雕塑时,不可避免地将绘画中的审美观照渗透其中。中国古代的雕塑与绘画二者之间的互通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二者都追求线条的审美表现;二是中国古代雕塑在色彩方面深受绘画影响,形成“装銮”传统。自新石器时期的彩陶开始,至兵马俑、汉俑和唐三彩等皆是融汇色彩因素的雕塑作品。可见,中国古代雕塑与绘画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正是这种联系让传统书画能够对雕塑产生影响,进而让传统美学的意象精神在古代雕塑上有所体现。
中国古代雕塑大致可以分为尚“意”和重“象”这两类。两汉六朝时期的雕塑在审美取向上尚“意”,而唐宋时期的雕塑则重“象”。自汉代开始,雕塑的整体面貌逐渐放弃追求形貌上的肖似,呈现出明显尚“意”的倾向。室六朝时期,中国艺术领域出现审美自觉,雕塑对“意”的表现达到了相当的高度。这种尚“意”的主体意识与汉代哲学中的形神关系有密切联系。《淮南子》有言:“画西施之面,美而不可说。”这说明汉代人在评论人物绘画时已经认为展现人物的神采比外形的肖似更为重要。在形神关系上,汉代的雕塑已把握得十分独到,如霍去病墓前的系列石刻并未精雕细琢,但表现出对神韵的有意展现。其中《卧马》《伏虎》等雕塑在仅仅表达物象整体轮廓的情形下,通过对头部和身体的简单刻画便生动表现出对象在某一状态下的韵味。总而言之,两汉六朝的雕塑在造型上崇尚淳朴自然,并不热衷于对物外形的细致描摹,更注重对神韵的表达。
霍去病墓前石雕(卧马)
自唐代开始,雕塑的重心再次向“象”转变。这一时期出现了肖像类雕塑,并且流行于社会各阶层,这类肖像雕塑的肖似大致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人物的面容,二是人物的外形轮廓。唐朝画家杨惠之曾于京兆府画优人留杯亭像,“像成之日,惠之亦手装染之,遂于市会中面墙而置之,京兆人视其背皆曰:‘此留杯亭也。’”杨惠之仅通过塑像的外形轮廓便准确把握了留杯亭的特征。由此可见,唐代的绘画与雕塑对人物形貌的描摹已达到相当的程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西方绘画脱胎于雕塑艺术,中国古代雕塑也与绘画相关,有些雕塑者也是著名的画家。
B.受彩陶艺术的影响,匠人们在制作兵马俑、汉俑和唐三彩时,喜欢使用艳丽的色彩。
C.自中国艺术领域从汉朝开始出现审美自觉之后,雕塑作品在造型上更重视展现神韵。
D.中西方雕塑各具特点,西方雕塑重“象”轻“意”,中国雕塑则重“意”轻“象”。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首段从线条和色彩两方面论述了古代雕塑与绘画互通性的表现,其中色彩更具代表性。
B.文章所引用的《淮南子》中的内容,证明了汉代雕塑开始从尚“意”向重“象”转变,
C.从第三段举的唐朝画家杨惠之的例子中,可以看出唐朝肖像画更追求人物面容上的肖似。
D.文章结尾论及了西方美术的引进对中国雕塑的消极影响,并提出雕塑艺术应重视传统。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霍去病墓前的石刻不追求外形肖似,雕刻者通过对石刻造型的整体把握展现了雕塑神韵。
B.唐代绘画和雕塑都重视对人物形貌的描摹,其中人物形貌包括人物的面容和外形轮廓等。
C.虽然重“象”的雕塑风潮在宋代达到高峰,但其人物雕塑依然崇尚淳朴和简约的风格。
D.唐昭陵六骏石刻以肖似的外形来展现战马形象,这应该与唐代重“象”的创作倾向有关。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细菌的衣食住行
高士其
衣食住行是人生的四件大事,不但人类如此,就是细菌也是如此,只不过没有人关这样讲究罢了。
细菌是极微极小的生物,是生物中的“小宝宝”。这个“小宝宝”穿的是什么?吃的是什么?住在哪里?怎样行动?我们不妨见识一下。
好哇,请细菌出来让我们瞧一瞧!
不行,细菌是肉眼看不见的东西,它只有我们眼珠的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