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4450字。
6.1 芣苢 课时练习
【夯实基础】
1.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通过学校举行的“我读《诗经》”比赛活动,使我们锻炼了组织能力,增强了集体意识,彰显了青春活力,提高了诗歌鉴赏水平。
B.“两让两争取”这一办学思路的提出,目的就是切实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争取社会的广泛认可,使我们学校真正成为全省乃至全国一流的名校。
C.根据各种民调显示,人们高度钦佩中央的反腐勇气,坚决拥护中央对所有贪官开展调查的决定。
D.加快中原经济区的建设,坚定不移地走“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路子,要求我们的政府努力加强执政能力和水平,为中原经济区的经济建设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2.根据语境,依次填入下列语段中横线处的句子最恰当的项是( )
《诗经》是中华民族永恒的精神故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但《诗经》的传唱,使原本遥远的地域变得可以想象,可以亲切地感知。__________。因此说,__________。
①这当然不利于人们建立地理意义上“天下”的概念
②春秋战国时期,乃至更早,《诗经》就为凝聚我们的民族精神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③在当时,由于相距遥远,交通不便,普通人的旅行范围是非常有限的
④《诗经》在当时各国之间,缔造了宝贵的文化亲缘
⑤齐国的海,宋国的河,秦、晋的高山,他乡丰富的物产、奇异的风情,都因《诗经》的描绘而进入人们的视野
A.④③①⑤② B.②③①⑤④
C.④③⑤①② D.②③①④⑤
3.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叙述,错误的一项是( )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是“五经”之一。
B.《诗经》中的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叫国风,共有15国风,160篇,大都是劳动人民创作的民间歌谣;“雅”分为大雅、小雅,共105篇,大多为周代宫廷乐曲歌辞;“颂”分为周颂、鲁颂、商颂,多为周天子及诸侯们祭礼时的乐歌,共40篇。
C.《诗经》反映了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的社会生活,共305篇,古时也称为“诗三百”。其创作方法基本上是现实主义的。
D.《诗经》中都是四言诗,普遍采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4.下面对《芣苢》这首诗歌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是当时人们采芣苢时所唱的歌谣,诗歌采用了比、兴的表现手法,描写了一群劳动妇女采芣苢时的情景。
B.诗歌通过采、有、掇、捋、袺、襭等动词的变换,生动地表现了采摘野菜越采越多直到满载而归的过程。
C.全诗结构上的主要特点是重章叠句,在看起来很单调的不断重叠中,产生了简单明快、往复回环的音乐美。
D.诗中没有写采芣苢的人,令人读起来却能够明白地感受到她们的心情——情绪就在诗歌的音乐节奏中传达出来。
5.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提倡民族精神教育,绝不是____________,关门自大,遗世独立,而是为了求得将自己民族投入世界民族之林,____________,能够与世界各民族____________,得一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