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9380字。
6.芣苢 插秧歌
☉基础巩固练
一、语言文字应用
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薄言采之 之:代词,指“芣苢”
B.采采芣苢 采采:动词,采摘
C.唤渠朝餐歇半霎 渠:他
D.秧根未牢莳未匝 莳:移植
【解析】 B项,“采采”,茂盛的样子。
2.下列关于两首诗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C )
A.《芣苢》是妇女们采集野菜时唱的民歌。此诗采用赋的方式,直叙其事,通过妇女们采野菜的过程,描绘了一幅其乐融融的劳动画面。
B.《芣苢》全诗通过“采”“有”“掇”“捋”“袺”“襭”六个动词的变换运用,在重章复沓中展现出劳动妇女从采摘到收获的全过程以及愉悦欢快的心情。
C.《插秧歌》的三、四句点明雨中抢插的情形:以“兜鍪”和“甲”借代,暗示抢插秧苗无异于一场战斗。
D.《插秧歌》的五、六句写劳作的忘我程度,家人送饭让歇一会儿却无人答话,连抬头看一眼的工夫也没有,如此写出抢插秧苗的紧张程度。
【解析】 C项,“以‘兜鍪’和‘甲’借代”错误。三、四句运用的修辞手法应是比喻,不是借代。以“兜鍪”和“甲”分别比喻“笠”和“蓑”,暗示抢插秧苗无异于一场紧张的战斗。
3.下列关于《诗经》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C )
A.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05篇。
B.《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C.《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颂》是周王室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和《鲁颂》。
D.《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4.与七言古诗相比,七律诗格律严密,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由八句组成,每句七个字,每两句为一联,共四联,中间两联要求对仗。下面是一位古诗词爱好者在党的十九大召开之后所作的一首七律,请将所给四句诗填写在横线上,使之成为一首完整的七律诗。下列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D )
每逢佳节更情衷,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政出和谐方大同。
香茗品来夸未尽,家山习习又清风。
①快意常如秋月满 ②心多自信得宽广
③寒霜不减一旗红 ④小字云笺记岁丰
A.①③④② B.④②①③
C.③②④① D.④①③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客家山歌,源于古代中原,是中华民族音乐百花园的一朵奇葩,汉族传统歌曲的活化石。也是中原文化与本土文化融合的结晶,历经千年传承,________。客家山歌主要分布于广东的深圳、河源、梅州、惠州、韶关,江西的赣州,福建的龙岩、三明,广西的贺州,台湾等省市,还有遍布于湘滇陕黔浙琼等省的散点客家居住地,具有浓郁岭南特色和深厚群众基础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