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2题, 约12020字。

  保密★启用前
  2023年赤峰市高二年级学年联考试卷
  语文
  2023.7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只交答题卡。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古典美学博大精深,内涵极其丰富。鲍照比较谢灵运的诗和颜延之的诗,谓谢诗如“初发芙蓉,自然可爱”,颜诗则是“铺锦列绣,亦雕绩满眼”。《诗品》:“汤惠休曰:‘谢诗如芙蓉出水,颜诗如错彩镂金’。”鲍照所概括的这两种诗歌风格,虽然是针对颜、谢诗歌提出的,却也把握了中国美学的两种文化大风格的内在逻辑。如宗白华先生所言,这两种美感或美的理想,表现在诗歌、绘画、音乐、建筑、戏曲和工艺美术等各个方面,从而构成了中国古代美学的二元结构。
  两种美感或美的理想在中国美学史上有一个发展变化的历程。先秦时期,“错彩镂全”的美很是流行。这种美学风格的极端代表作也许是阿房宫。这种追求“错彩镂金”之美的风气,一方面与春秋战国时期物质生产力的提高有极大关系,另一方面又与统治阶级的审美趣味有关。当时美轮美奂的建筑,不仅为避风雨,而且追求使人赞叹的华美,这股热潮日益成为贵族的一种重要需要和兴趣。当时,反对“错彩镂金”美学观念的思想家大有人在。墨子提倡“非乐”思想,反对劳民伤财的种种艺术和装饰。更有影响的反对之声来自道家。老子提出了“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的看法。庄子继承了老子的传统,强调人生的“无已”“无功”和“无名”。从中我们大致可以窥见,道家美学对“错彩镂金”的美是持拒绝立场的,而他们主张的“自然”“无为”“淡乎其无味”的状态,倒是为另一种美——“初发芙蓉”——奠定了重要的哲学根基。
  值得注意的是,一方面,这两种美感或美学的理想在中国历史上一直贯穿下来,从古至今;另一方面,魏晋六朝是一个重要的转变时期,这时中国人的美感走上了一个新的方向,表现出一种新的美的理想,亦即逐渐形成了认为“初发芙蓉”之美高于“错彩镂金”之美的共识。为什么到了魏晋时期中国美学出现了这样深刻的转变?魏晋时期的美学风尚是崇尚自然,走向自然、回归自然成为普遍追求,因此美学风格出现了巨大的变化。宗白华认为,魏晋时期虽然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的时期,但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时代,因而是一个最富于艺术精神的时代。
  到了唐代,这种“初发芙蓉”之美已成为中国美学和艺术的主导倾向。但是有两点应加以注意。其一,这种美学观念严格地说主要体现在文人化的艺术之中,亦即在诸如诗歌、绘画、书法等相当文人化的艺术门类中,“初发芙蓉”之美成为普遍的追求,它塑造了中国艺术和美学的基本面貌。其二,在官方正统文化和民间文化中,相当程度上仍保存了“错彩镂金”之美的传统。比如,在皇家建筑、服饰、器具和礼仪中,这种强调华美、规范、装饰和外在人为功夫的传统依然延续着。而在民间文化中,则以另一种形态留存看“错彩镂金”之美,比如艳丽的民间年画和服饰,民间性的戏曲、节庆,以及相当多的民间工艺品。不过,这种民间性的“错彩镂金”与官方贵族文化的“错彩镂金”又有一些形态上的差别,它不那么讲求规整、权威和外在仪式性,而是带着民间文化自身质朴、淳厚的风格。
  (摘编自周宪《美学是什么》)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谢诗和颜诗风格各异,体现两种美感或美的理想,构成中国古代美学二元结构。
  B.“初发芙蓉”与“错彩镂金”两种审美观念形成于先秦,影响了中国古代美学。
  C.作者认为,魏晋时期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的时期,也是最富于艺术精神的时代。
  D.从文化艺术门类看,“初发芙蓉”之美在唐代已占据中国美学和艺术的主流。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从鲍照对谢诗和颜诗的评价入手,引发对中国古代美学存在两种美感的讨论。
  B.第二段援引墨子等人的思想,论证了其为“初发芙蓉”之美奠定哲学根基的观点。
  C.末段将官方与民间两种文化对举,论证“错彩镂金”之美的传统仍被保存的观点。
  D.文章采用总分式论证结构,对两种美学观念在不同时代的发展和变化作出了分析。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廊腰缦回,檐牙高啄”两句,正是先秦时期追求“错彩镂金”之美的艺术体现。
  B.王维诗中“漠漠小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两句,体现出“初发芙蓉”之美。
  C.陶渊明摆脱官场回归田园的人生选择,与魏晋时期崇尚自然的美学风尚不无关系。
  D.从对中国古代美学二元结构的阐释中可以看出,作者更加崇尚“初发芙蓉”之美。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上世纪80年代,我国已经从国外引进了栽培技术,食用菌成为农村脱贫致富的重要产业。当时在福建省,农民大量消耗木材生产香菇、木耳等食用菌,能种菌的树都砍光了,“菌林矛盾”日益突出。能不能用草来代替木头养菌呢?从事农林方面研究的林占熺开始思考这个问题,1983年,林占熺率领研究团队利用闽西一些野生草本植物进行研究。当时,研究工作“白手起家”,困难重重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