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 约15520字。

  山东省聊城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当今社会,互联网在促进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改变着人们生产生活与思维方式,营造出新的社会关系和文化氛围,催生出诸多新的文化事象,形成新的民俗。网络民俗就是以传统民俗文化为基础、以网络技术手段和语境为载体,由广大网民创造、享用和传承的新兴文化生活和生活文化,它涉及人们的学习、工作、娱乐、生活等方面。同时,互联网也为传统民俗文化创造出新的现代表现形式。
  民俗文化借用互联网思维方式、技术手段、传播媒介、文化环境,通过“线上”与“线下”、“在线”与“在场”、“现实”与“虚拟”相结合的文化实践活动,为人们提供一种“活的”民俗文化实践、体验和消费路径,使民俗文化真正处于一种“活动的状态”。“互联网+”视野下的民俗文化活态化,不是用网络民俗取代传统民俗文化事象,也不是把传统民俗文化原样地搬到互联网平台上运行,而是在充分认识民俗文化资源意识与核心价值基础上,依托网络平台和网络思维,为传统民俗文化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现形式,实现民俗文化产品、业务、模式等全方位的“活性状态”和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互联网十”提升民俗文化资源潜力。“互联网十”视野下的民俗文化资源来源于传统民俗文化资源,但不等同于传统民俗文化资源,它是传统民俗文化资源与信息资源优势的重合,是传统民俗文化资源价值的提升和延伸,有的被构建为民族政治和民族文化的主体意识,有的成为区域文化建设的主体架构,有的则被活用为地方经济的新增长点。比如湖北秭归的端午节旅游,充分利用“互联网十”,让游客在网络平台预定生成订单后,便可通过手机短信获取包括祭祀屈原、龙舟赛等在内的当地端午节文化习俗和文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互联网既可催生出新的文化事象,形成新的民俗,也可赋予传统民俗文化新的表现形式。
  B.中国传统民俗文化资源与信息资源优势重合,其价值得到不同层次的提升和延伸。
  C.借助互联网的优势,人人都可成为具备强烈参与意识和使命感的民俗文化运作主体。
  D.传统民俗文化通过互联网跨界融合和跨区域共享,打破了地域限制,消除了地域特色。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互联网十”视野下的民俗文化活态化,不是对传统民俗的取代和照搬,而是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B.没有“互联网+”,端午节旅游就不会成为秭归文化建设的主体架构,不会助推当地经济的发展。
  C.丰富的网络传播手段,改变了传统民俗文化传承方式的单一化,使人们能更全面地体验民俗文化。
  D.民俗文化的在线化、数字化,使人们获得真实的切身体验,实现了在互联网络中的活态传承发展。
  3.下列选项不支持第二段观点的一项是(   )
  A.2022年云上“行彩桥,迎福瑞”活动正式上线,揭阳市民通过微信小程序网上闹元宵,市民不仅可以“云”行彩桥、摸狮祈福,还可以下载精美海报分享祝福等互动场景。
  B.“掌阅”平台重磅推荐网络作家“我本疯狂”的新作《铁骨铮铮》,作品讲述了来自五湖四海的有着不同风俗习惯的铁路建设者勇担使命、不畏艰辛共建银西高铁的感人故事。
  C.“地道山西味”山西文化云推介会以“云游”的方式连线洪洞大槐树、皇城相府等标志性打卡地,结合丰富的曲艺、面艺的展示和表演,让网友们足不出户尽享山西民俗文化。
  D.聊城棉文化手工博物馆爱国主义服务站揭牌,博物馆借助抖音在直播间现场展示结婚喜被的手工缝制过程,采用连线问答的方式向广大网友科普传统婚庆文化。
  4.请仿照画线句子补写分论点二、三,每空不超过15字。
  5.互联网时代,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离不开青年一代的参与和担当,结合文本内容,谈谈你的认识。
  二、文学类阅读-单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扶轮问路
  史铁生
  (1)坐轮椅竞已坐到了第三十三个年头,用过的轮椅也近两位数了,这实在是件没想到的事。1980年秋天,“肾衰”初发,我问过柏大夫:“敝人刑期尚余几何?”她说:“阁下争取再活十年。”都是玩笑的口吻,但都明白这不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