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 约28340字。

  辽宁省丹东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总分150分  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1(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艺术是有意味的形式”是由英国视觉艺术评论家克菜夫•贝尔提出的,他把艺术品作为审美对象,提出只有具有“有意味的形式”的作品才是真正的艺术品。在阅读明清小说时,笔者发现其结构的某些形式能够对内容的表述有助益。这就是一联一联地将叙事单元组织起来的“对联”的形式,这种形式可以称为“对联思维”。它渗透在小说的创作构思之中,又对设置人物、安排情节有着组织的作用,是非常具有中国特色的“有意味的形式"。
  ②为了说明明清小说创作中普遍存在的“对联思维”,就不能不提明清小说的“题目”。明清小说具有对句、对仗形式的题目当始自《三言》《二拍》《西游》《水浒》。如果说《三言》的题目还止于上下卷之间的对仗,《二拍》则进一步发展成为以7字或8字为主的双句对仗。《二拍》出版30余年后,毛氏父子开始了对《三国志演义》的改造。他们对一些“回目”作了精心修改,如罗本的“关云长千里独行关云长五关斩将”,毛本改为“美算公千里走单骑汉寿候五关斩六将”,不仅形成对仗,还从形貌、官爵两方面给人以美而可敬的感受;于“五关斩将”中嵌入一“六”字,将关羽的神勇表现得更突出。从毛民父子的修订可见,明清小说家在回目的拟制上,是花了很大气力的,这时双句回目的拟制不但成了小说创作普遍遵守的程式,而且还灵活的运用修辞手段来拓展对联的审美空间,形式上尽可能地求工、求善、求美,已明显渗透到小说创作的整体构思中。正是有了这些“题目”,才有了后来的“回目对联”“章回尾联”和“章回插联”。也正是它们的安置与运用,“对联思维”才开始全方位地渗透到小说创作之中,成为小说构思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③在章回小说每回之前,均有一副7言或8言短联以标明篇章内容,它不仅提纲挈领地交代小说主要内容,让读者看了此联就知道这回的故事梗概;如果依次阅读小说回目,还可从中了解整部小说的叙述脉络。因为采用的是双句对仗的形式,作者必须“每回必以二语对偶为题”,这涉及到对联最基本的模式——正对、反对、流水对,也直接导致每回正文必须以对偶的方式展开。如《西游记》第十七回“孙行者大闹黑风山观世音收伏熊黑怪”,这回的回目是所谓的“正对”,也就决定了这回的行文要从两个方面着笔:一方面写“孙行者大闹黑风山”,另一方面则要写“观世音收伏熊黑怪”。写的虽然是一个大的事件,行文却要从事件的两个方面着笔,它的情节就如对联一样是对偶性展开的,这样的构思是明显不同于西方小说的构思的。
  ④把小说分为若干回,并于每回将要结束之时,用一副对联作结束语,这就是我们说的“回目尾联”。“回目尾联”并不是小说每回都有,但它的作用却是不能忽视的。如果说“回目联”是“立片言以居要”,那么“回目尾联”则反映了创作思维的起结:不仅要成一回之结见,还要是下回之开端,并给读者留一定悬念;同时,它还要照应“回目联”,这就涉及全书的统筹规划,整体构思。如《水浒传》第十回“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陆虞侯火烧草料场”,一方面写陆虞候火烧草料场,想置林冲于死地;另一方面写林冲忍无可忍,终于像火山一样爆发,踏上了反抗道路。小说叙述到此,将告一段落,作者用一副联语作结束:“说时杀气侵人冷讲处悲风透骨寒”,既照应了回目,又渲染了小说气氛,同时还开启了下回。我们如将“回目联”与“尾联”联系起来看,更能见出运思上的起承转合。
  ⑤有些小说在描写人物、叙述故事情节时,还安置了一些对联,也说是我们所说的“章回插联”,如《红楼梦》第十七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荣国府归省庆元宵”,作者苦心孤诣地安排这一回,目的是突出贾宝玉出众的才能,而贾宝玉出众的才能,又是通过题匾额对联来表现的,如他题写的沁芳亭联——绕堤柳借三篙翠隔岸花分一脉香,题写的藕音栅联——芙蓉影破归兰浆菱藕香深泻竹桥,都十分工整贴切,不但要切情、切景,与小说人物情节环境的描写也是乳水交融的。
  ⑥在研究明清小说与对联的关系时,笔者还发现,有的作品在设置人物、编织情节时,并不拘于对联的外在形式,它们有时甚至脱略对联的“形”,只取对联的“意”,像作对联一样,把两两相应的叙事单元组织起来,这其实是更值得关注的一种“对联思维”。这种“对联思维”在明清小说中也是常见,却是由明清小说评点家有意无意地揭示出来。如金圣叹在点评《水浒》三十二回花荣出场之时,不仅将武松与花荣的出场对使起来,而且在情节的转换之际,往往通过对仗性语言,将二者的区别描写出来。
  ⑦综而观之,“对联思维”反映到明清小说创作中,它主要依据对偶所提供的事物之间“相反相成、互相转化、互存互补、相互生发”的内在形式,来组织故事情节、安排人物。以“回目联”为例,它可以人名为主体展开,如《红楼梦》第三十回“宝钗借扇机带双敲龄官划蔷痴及局外”;也可以事件为主体展开,如《红楼梦》第四十四回“变生不测凤姐泼醋喜出望外平儿理妆”;还可以地名为主体展开,如《红楼梦》第三十七回“秋爽斋偶结海棠社蘅芜苑夜拟菊花题”,但都离不开对偶。“对联思维”的内涵并不是简单地把两种文体相加,而是将两种文体重新融为一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选自陈展《论明清小说创作中的“对联思维”》)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对联思维是富于中国特色的有意味的形式,艺术作品只有具备了有意味的形式,才能形成对联思维。
  B. 回目对联双句对仗的形式,可以使读者很容易了解小说主要内容及整部小说的叙述脉络和结构安排。
  C. 明清小说的题目意义重大,它们使得对联思维全方位渗透到小说创作之中,成为小说构思的有机组成部分。
  D. 小说的某些章回用对联作结,可给读者留下悬念,与回目联联系起来,可以看出小说运思上的起承转合。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如果作者不以“二语对偶”的形式设置回目联,那么这一回的正文就不能以对偶方式从不同方面来展开。
  B. 明清章回小说中有写一个大事件却从两方面行文、对偶性展开情节的情况,其构思与西方小说迥然不同。
  C. 有些作品在展开情节时,脱略对联的外在形式只取其意,把两两相应的叙事单元组织起来,也是对联思维。
  D. 《红楼梦》第二十二回回目为“听曲文宝玉悟禅机制灯谜贾政悲诚语”,是以事作为主体来展开故事情节的。
  3.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例子插入第⑤段的一项是(   )
  A. 《三国演义》第二十一回“曹操煮酒论英雄关公赚成斩车胄”讲述了两个情节,行文如对联一样对偶性展开。
  B. 《水济传》塑造杨志这一人物时,用“断送落花三月雨摧残杨柳九秋霜”结束,表现杨志失落生辰纲后的处境。
  C. 《红楼梦》第一回写甄士隐梦中来到太虚幻境,见大石牌坊两边挂着一副对联:假作真时真亦假无 有处有还无。
  D. 《三国志演义》某回目由“七星坛诸葛祭风周公瑾赤壁鏖兵”改为“七星坛诸葛祭风三江口周瑜纵火",对仗巧妙工整。
  4. 请简要分析材料是如何围绕“对联思维”这个话题展开 。
  5. 下面提供了《红楼梦》的三个回目,请你任选其一,结合材料和原著情节,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对回目加以赏析。
  第一回——甄士隐梦幻识通灵 贾雨村风尘怀闺秀
  第四回——薄命女偏逢薄命郎  葫芦僧乱判葫芦案
  第七十九回——薛文龙悔娶河东狮  贾迎春误嫁中山狼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A.“艺术作品只有具备了有意味的形式,才能形成对联思维”错误,曲解文意。由原文“他把艺术品作为审美对象,提出只有具有‘有意味的形式’的作品才是真正的艺术品”可知,原文指出只有具有“有意味的形式”的作品才是真正的艺术品。
  B.“回目对联双句对仗的形式”错误,张冠李戴。结合“如果依次阅读小说回目,还可从中了解整部小说的叙述脉络”可知,方便读者了解小说内容及脉络的不是“回目对联采用双句对仗的形式”,应该是“回目对联”。
  C.“明清小说的题目意义重大”错误,因果关系不当。结合“正是有了这些‘题目’,才有了后来的‘回目对联’‘章回尾联’和‘章回插联’。也正是它们的安置与运用,‘对联思维’才开始全方位地渗透到小说创作之中,成为小说构思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可知,“使得对联思维全方位渗透到小说创作之中”的是“回目对联、章回尾联和章回插联的安置和运用”。
  故选D。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苦恼
  契诃夫
  我向谁去诉说我的悲伤?【1】……
  暮色昏暗。大块的、湿润的雪懒洋洋地在刚刚点亮的街灯周围旋转。屋顶上、马背上、肩膀上、帽子上铺上了一层又薄又软的积雪。马车夫约纳•波塔波夫全身雪白,像一个幽灵。他坐在车座上,一动也不动。他那匹瘦马也是全身雪白,也是一动不动。它那呆呆不动的姿态、它那瘦骨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