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1题,约18730字。

  湖北省黄冈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高难综合选拔性检测语文试题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一个民族的精神发展中,总有一些思想观念,受到人们的尊崇,成为生活行动的最高指导原则。这种最高指导原则是多数人民所信奉的,能够激励人心,在民族的精神发展中起着主导的作用。这可以称为民族文化的主导思想,亦可简称为民族精神。民族精神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有比较广泛的影响;二是能激励人们前进,有促进社会发展的作用。有哪些思想可以称为中国人民的民族精神呢?我认为,中国的民族精神基本上凝结于《周易大传》的两句名言之中,这就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和“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孔子赞扬“刚毅”,曾子提倡“弘毅”。《中庸》有云:“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这就是自强不息精神的体现。《周易集解》引干宝云:“凡勉强以进德,不必须在位也。故尧舜一日万机,文王日昃不暇食,仲尼终夜不寝,颜子欲罢不能,自此以下,莫敢淫心合力,故曰自强不息矣。”后世的有志之士,致力于事业学问,亦莫不尽心竭力,昼夜不懈。这正是中国传统文化延续发展的思想源泉。
  “厚德载物”即以宽厚之德包容万物,这与“和同之辨”有一定联系。西周末年史伯区别了和与同,他说:“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所谓和即包容不同的事物而保持一定的平衡。孔子亦说:“君子和而不同。”厚德载物有兼容并包之意,这对于文化发展是非常必要的。在历史上,中国能接受外来文化。佛教东来,被中国人民容纳;明末西学东传,亦曾受到中国知识分子重视。清末顽固派拒绝西学,事实上是违背了中国文化兼容并包的基本精神。
  (摘编自张岱年《文化传统与民族精神》)
  材料二:
  尚勇,是中华民族重要的精神传统。盘古开天、女娲炼石、愚公移山、大禹治水,这些言说先民心志的神话传说,都包含着对“勇”的崇仰和赞颂。可以说,一部中华文明史,就是中华民族英勇面对无数困难和挑战的不屈奋斗史。在栉风沐雨一路向前的历史征程中,“勇者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自强不息”激励我们要发愤图强,“厚德载物”告诉我们要仁厚宽容。“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一刚一柔,相得益彰,是传统文化中的精华。
  B.“勇者不惧”是中华民族重要的精神基因,勇者受到道义的感召,会产生无畏的气概。
  C.民族精神是战胜风险挑战的硬核力量,此次新冠疫情取得胜利离不开民族精神的强大支撑。
  D.“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古人常以玉相比,以玉的切、磋琢、磨的过程来类比人们面对艰难环境时的修为和态度。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有临危不惧的沉着静气,他把危机险境当作成就英勇人格的条件,将其视为幸运的事情。
  B.真正的勇敢,是指人们在危难面前坚守道义、坚定前行的不惧艰险、不惧牺牲、一无所惧的无畏气概。
  C.新冠肺炎疫情中义无反顾奔赴抗疫一线的逆行者,在“克己”中“成己”,体现“勇者不惧”的大勇。
  D.材料三第二段论述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材料三第三段列举名言事例论证了一个国家民族精神形成的过程。
  3.结合以上材料,请简要概述民族精神的意义。
  二、文学类阅读-单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与父辈(节选)
  阎连科
  父亲是病死的。
  在那个几千口人的镇子上,几乎所有的人都知道我的父亲是病死的。哮喘病、肺气肿,直至发展到后来的肺原性心脏病。可是,仔细敲推想来,病只是父亲故逝的表层因由,而根本的、潜深的,促使他过早患病并故逝的缘由,是他对我们兄弟姐妹四个命运的忧虑。或者说,最直接的因果,是对我山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