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26960字。

  恩施州教育联盟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
  语    文
  考试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祝考试顺利★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用签字笔或钢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秦朝建立之初,中央推行三公九卿制度,地方推行郡县制,严格控制权力的归属,建立起封建社会赖以生存的政治根基,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保密制度也日渐完善。秦朝以国家法律的形式实行保密制度,对于泄密之人有严格的刑罚,并规定专人传送公文,建立起一套相对完整的保密措施。而由于秦始皇确立了皇帝身份的至高无上性,秦代初期的保密信息侧重于皇帝本人的行踪,包括居所、行为言论甚至死亡信息。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就有所记载:“(秦始皇)所居宫毋令人……行所幸,有言其处者,罪死……自是后莫知行之所在。”而对于君主言论的保密更甚。秦始皇曾因怀疑随行人员泄露了他说的话,下令将当时所有在场的人“皆杀之”。除了上述的明确保密要求,统治者还要控制知情范围。秦始皇在外巡行过程中驾崩,随行贴身官员选择秘不发丧,除丞相李斯外,只有“胡亥、赵高及所幸宦者五六人知上死”。由于保密措施严密、知情范围控制严格,其真相在公布前始终未泄露。正是因为早期保密思想尚未完全成熟,旨在维护国家政权的保密制度可能误入“歧途”,成为专制君主驾驭臣民的权术手段。在这种严苛的保密观下,自然催生出官吏的自身警惕性。《睡虎地秦简•为吏之道》:“谨之谨之,谋不可遗;慎之慎之,言不可追。”体现了当时官吏的为官之道。
  在史料中,能够发现当时的统治者曾经通过颁布诏书、制度约束等多种方式,告诫各级官员要注重保密工作,并着重强调了泄露秘密的后果。《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制诏,三代无文,秦始有之。”“天子之命为制,天子之令为诏。”在明确分类的同时,秦代还设立了专门负责公文起草、送呈、归档的机构,负责人称为“尚书”。尚书机构的所在地,戒备森严,有利于公文的安全保密。不仅机构秩序森严,对出任尚书的官员也有保密要求,“国家旧法,选尚书郎,取年未五十者,使文笔真草,有才能、谨慎”。关于公文收发的程序也有《行书律》规定:“行传书,受书,必书其起及搭配日月夙暮。”
  为防止公事文书在传送过程中被私自拆阅,秦代专职人员都要对公文进行一定的处理。这种传统可以追溯至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国君和卿大夫在文书上用玺印封缄以示慎重,防止传递时泄密。发展到秦时,将文书的保密处理称为“封”。《法律答问》中记载:“丢失公文,已坐以论,后自得所亡,论当除不当?不当。”意为丢失公文,以罪论处,其后即使自己找到了所丢失的公文,但所论之罪仍不应免除。秦代对档案归档也有严格的保密要求,《商君书•定分》记载:“有铤钥,为禁而封之,内藏法令一副禁室中,封以禁印,有擅发禁室印,及入禁室视禁法令,及禁剟一字以上,罪皆死不赦。”通常情况下,档案正本存于中央禁室,副本存于皇帝殿廷禁宫、丞相御史大夫府及郡县,并规定私自进入禁室偷看档案者、改削者死罪,进一步保障了档案安全,防止泄密。
  (摘编自蒋怿旻《秦代保密文化漫谈》)
  材料二:
  唐律不仅在宏观上清晰审慎地作出保密规定,还在各分则中考虑周全,未有疏漏。如《杂律》规定“诸私发官文书印封视书者,杖六十;制书,杖八十;若密事,各依漏泄坐减二等。即误发,视者各减二等;不视者不坐”。这一规定使得涉密人员更加严于律己,提高职业操守。《卫禁律》规定“诸缘边城戍,有外奸内入,内奸外出,而候望者不觉,徒一年半;主司,徒一年”。《擅兴
  1.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秦初的保密信息侧重于皇帝本人的行踪,并且还要控制知情范围。这时保密思想尚未完全成熟,使得保密制度可能成为专制君主驾驭臣民的手段。
  B. 秦代对公文进行了明确的分类,设置了尚书及其机构,对尚书人选有明确具体的要求,其机构秩序森严,这都有利于公文的安全保密。
  C. 秦代对档案归档有严格保密要求,档案分正本、副本且存在不同的地方,并规定私自进入禁室偷看、改削档案者的罪行,以此来防止泄密。
  D. 唐代保密要求严格,唐代诗人元稹、杜甫便因保密不慎,在仕途上遭受挫折。后来杜甫任左拾遗时曾把一首《晚出左掖》的草稿烧毁。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 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秦朝以国家法律的形式建立了保密制度,对泄密者有严格的处罚,有专人传送公文,逐步创建了一套相对完整的保密措施。
  B. 为防止公文在传送过程中被私自拆阅,秦代专职人员要对公文进行“封”的处理,如果有人丢失公文,其后即使自己找回仍会被论罪。
  C. 《卫禁律》规定如有由外私自进入境内者或由境内私自外出者,而戍守边城者没有发现,法律要判处戍守者和主管者徒刑,主管者刑罚更重。
  D. 唐律在细节层面考虑周全。《杂律》让涉密人员更加严于律己,《卫禁律》《擅兴律》等刑罚制度做出的规定为依法定罪提供了重要依据。
  3. 下列各项中,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在唐代的诗歌中,保密文化信息也有诸多隐藏其间”观点的一项是(   )
  A.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唐•元稹《行宫》)
  B. 劝君不用分明语,语得分明出转难。(唐•罗隐《鹦鹉》)
  C. 真迹进来依数字,别收锁在玉函中。(唐•王建《宫词》)
  D. 心实有所守,口终不能言。(唐•白居易《访陶公旧宅》)
  4. 材料二运用了哪些论证手法?请简要说明。
  5. 唐代保密文化在秦朝的基础上有哪些发展和变化?请根据材料简要分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D.“唐代诗人元稹、杜甫便因保密不慎,在仕途上遭受挫折”错误,原文有“从大众的角度对杜甫谨慎的行为表达了赞许的看法”,可知举杜甫的例子是为了表达对杜甫谨慎的行为的赞许。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C.“主管者刑罚更重”错误,根据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 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牙  疼
  汪曾祺
  我从大学时期,牙就不好。一来是营养不良,饥一顿,饱一顿;二来是不讲口腔卫生。有时买不起牙膏,常用食盐、烟灰胡乱地刷牙。又抽烟,又喝酒。于是牙齿龋蛀,时常发炎——牙疼。牙疼不很好受,但不至于像契诃夫小说《马姓》里的老爷一样疼得吱哇乱叫。“牙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