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5910字。
山东省滨州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鲁迅先生曾经说,“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有意义的人生一定建立在对某些价值的相信之上,正因如此,价值的毁灭才构成真正的悲剧。
以曹雪芹笔下的金陵十二钗为例,李纨相信理,秦可卿沉醉于情,王熙凤痴迷于权力和财富,薛宝钗关心的是仕途经济,史湘云想把握当下的美好,妙玉则是身在曹营心在汉,林黛玉执着于纯粹的情感。她们认同不同的价值,选择不同的生活,但所有的这些价值最后都无一例外落空。《红楼梦》描述的毁灭,针对的不是某一种价值或人生,而是几乎所有的价值和人生;不是某一个人的毁灭,而是大观园的灰飞烟灭。当然,毁灭之后,作者仍然提供了一个出口,这个出口就是空门。在某种意义上,这个被视为觉悟的出口不过是另一种毁灭。《红楼梦》被视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悲剧作品,原因正在于这种彻底的毁灭。
构成悲剧的诸要素中,不幸和死亡一定是不可或缺的。最早的古希腊悲剧表现了命运姓的不可抗拒,无论是被缚的普罗米修斯、弑父娶母的俄狄浦斯,还是杀死一双儿女的美狄亚,基于神的意志和人的性格,无奈或者悲惨的结局都无法避免。同时,其中蕴含的人对于自由、正义和伦理的追求,与命运的冲突和抗争,让悲剧充满了崇高的意味。而在莎士比亚的悲剧中,内在于人性和社会的矛盾,无一例外把罗密欧和朱丽叶、奥赛罗、安东尼和克里奥佩特拉等主人公带入死亡。
《红楼梦》似乎更接近于莎士比亚作品。整部小说描述的是处在欲望、情感、秩序、伦理、宗教之间的心灵冲突和生命挣扎,不幸和死亡贯穿其中。十二钗中,元春、迎春、秦可卿、王熙凤、林黛玉的生命各个不同,却都无法躲过香消玉殒的结局。而在十二钗之外,作者不断地安排着冯渊、贾瑞、林如海、宝珠、秦钟、秦业、金钏儿、尤三姐、尤二姐、晴雯等的死亡。每个人的悲剧被安放得自然而然又合情合理,更突出了生命和世界之间无法克服的矛盾。
哲学家牟宗三曾经从两个方面来理解《红楼梦》的悲剧,一是人生见地之不同,二是兴亡盛衰之无常。但真正说来,人生见地之不同只是导致某些不幸发生的具体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红楼梦》描述的毁灭是一种彻底的毁灭,几乎所有的价值和人生都毁灭了,在某种意义上,最后的出口也是一种毁灭。
B.最早的古希腊悲剧中神的意志和人的性格决定了人物命运,而莎士比亚作品中人性和社会的矛盾导致了人物的悲剧命运。
C.贾宝玉对这个世界由热爱和执着变为失望和绝望的生命轨迹,突出体现了生命和世界之间无法克服的矛盾。
D.绝望让宝玉悟到世界的虚无本性,这时的他充满力量,从而与这个世界进行了直接抗争即告别贾府和自己的身份。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只有建立在相信某些价值基础之上的人生才是有意义的人生,所以真正的悲剧即价值的毁灭。
B.悲剧的崇高来自在面对不可抗拒的命运时,人对自由、正义和伦理的追求,以及与命运的冲突和抗争。
C.《红楼梦》中一切美好事物的无常变化,揭示了生命、世界和价值的虚无本性,可见其思想是消极的。
D.任何一种思考都通向一个更好的世界,这是思想具有创造性的体现,也是人的伟大之处。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最后一段观点的一项是( )
A.莎士比亚悲剧深入到人物的心灵世界,在人物内心自审中揭示悲剧永恒的精神意义。
B.悲剧让观众在观赏中审视自我与世界的矛盾冲突,从而提升对世界的认同感和责任心。
C.人生有价值正因其有悲剧,它好比洪涛巨浪,令人在平凡中见庄严,在黑暗中见光彩。
D.悲剧中的人物命运往往是悲壮与无奈的,但是他们始终不曾屈服,这感召我们不屈不挠。
4.从《红楼梦》中选取一个人物,结合文本分析其人生悲剧形成的原因。
5.作者是如何一步步得出“《红楼梦》的悲剧让美好的东西获得根基”这一观点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二、文学类阅读-单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清汤面
刘庆邦
原煤从井下提到装煤楼上,需要先过一遍用钢丝网做成的振动筛。一踏上振动筛,碎煤漏下去了,筛子上留下的都是块煤。这是选煤的第一道工序,叫筛选。选煤的第二道工序是手选。进行手选的都是一些女工,她们分站在不停运行的皮带运输机两侧,负责把混杂在煤块里的个别矸石拣出来。矸石黑头黑脸,表面像煤,实质不是煤,是石头。一块矸石坏一车煤,只有把矸石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