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23740字。

  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学校、姓名、班级、学号写在答题卡的密封线内。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横线上。考试结束后,请交回答题卡。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画与诗的融合所以有意义,是因为画与诗在艺术的范围中,本来可以说是处于两极相对的地位。任何艺术都是在主观与客观相互关系之间所成立的,艺术中的各种差异,也可以说是由二者间的距差不同而来。绘画虽不仅是“再现自然”,但究以“再现自然”为其基调,所以它常是偏向于客观的一面;诗则是表现感情,以“言志”为其基调,所以它常是偏向于主观的一面。
  画因为是以“再现自然”为基调,所以决定画的机能是“见”。达•芬奇便以画与雕刻是“以见为知”,而画家必是“能见”的人。诗因为是以“言志”为基调,所以决定诗的机能是“感”。钟嵘《诗品》一开始便说“气之动物,物之感人”,而诗人必定是“善感”的人。可以说,画是“见的艺术”,而诗则是“感的艺术”。在美的性格上,画常表现为冷澈之美;而诗则常表现为温柔之美。
  当然,二者既同属于艺术的范畴,则在基本精神上必有其相通之处。并且古希腊时代的西蒙尼底斯已经说过“画是静默的诗,诗是语言的画”;而黑格尔也认为诗有音乐的一面,也有绘画的一面。但上面的观念,在西方毕竟是相当突出的观念;所以在西方也毕竟不曾像中国那样,把诗与画直接融入于一个画面之内,形成一个完整的统一体。
  (摘编自徐复观《中国画与诗的融合》)
  材料二:
  诗与画是同胞兄弟,它们有一个共同的母亲,即是生活。具体些说,即是它们都来自生活中的环境、感情等等,都有美的要求,有动人力量的要求等等。从具体作品来看诗画关系,略有以下几点:
  画面境界会因诗而丰富提高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艺术范围中的画与诗的差异很大,源于二者的主观与客观相互关系的差距有所不同。
  B. 因为诗与画的基本精神有其相通之处,所以二者即使机能不同但都被归之于艺术的范畴。
  C. 题诗是给风景画“加注”的方式之一,其更能唤起观者的联想,从而使画面意境得以丰富。
  D. “志在笔墨”是“文人画”的作画前提,此笔墨下的物象会与个人的诗情结合成一种新的东西。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由于绘画以“再现自然”为基调,所有的作品都偏于客观的一面,则画家是一定需要更多地观察客观事物的。
  B. 尽管西蒙尼底斯和黑格尔认识到了诗与画的相通之处,但西方不似中国,未把诗与画直接融入于一个画面。
  C. 诗不但能注明画的内容并赋予感情,还可以和画互相阐发,从而如八境图一样突破画的先天局限性。
  D. 倪瓒认为画竹重胸中逸气而非物象,从这个例子来看,元代“文人画”中的诗画结合已经出现变化。
  3.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诗画结合的变体奇迹”观点的一项是(   )
  A. 先有题诗“踏马归去马蹄香”,后有人画蜜蜂蝴蝶追随着马蹄飞舞,被评为上等。
  B. 宋代苏轼《书摩诘蓝田烟雨图》:“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C. 晁补之在《捕鱼图》序中写到“右丞妙于诗,故画意有余”,由此可见诗于画的助益。
  D. 八大山人所画麂猫鱼鸟皆翻白眼,题画之诗几无一首可解,真是要以“不似”为主了。
  4. 请根据材料一简要概括画与诗在艺术上的不同。
  5. 苏轼曾论“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强调诗画追求自然天成,富有情致清韵。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的能力。
  B.“因为诗与画的基本精神有其相通之处,所以二者即使机能不同但都被归之于艺术的范畴”说法错误,原文为“当然,二者既同属于艺术的范畴,则在基本精神上必有其相通之处”,可知选项颠倒因果关系。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紧急命令
  谢志强
  垦区的师政委当年还是个团长,姓林。
  林政委的儿子叫林晋苏,1941年10月生于延安,幼儿期父母不在身边,他被安置在延安第二保育院。保育院里的小孩儿大多跟他的情况相似。
  胡宗南占据了撤空的延安,六岁的林晋苏由组织安排,寄养在小山村的一个农户家里。农户夫妻没有孩子,就把林晋苏当成自家的儿子。国民党军队闻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