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28040字。

  江西省南昌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本试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答题时,请将答案直接写在答题卷相应的位置上。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一、现代文阅读
  (一)现代文阅读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由于民族精神的差异性,中国古典悲剧的美学品格和西方悲剧存在着鲜明的区别:
  第一,中国古典悲剧没有也不可能摆脱封建儒家思想观念的影响,因而多数作品中的悲剧人物被束缚在现存总体秩序的罗网中无法游离,从而损失个体自主意识和对命运的反抗精神。而西方悲剧中的多数主人公总是和现存的总体秩序处于不可调和的对立状态,他们总是以挣脱现存秩序的束缚,否定现存秩序的合理性为自己行动的最终目的。
  第二,中国古典美学强调“中和之美”,在悲剧创作中则表现为“哀而不伤”。中国古典悲剧中的许多作品都具有“悲欢离合”的情节特征和苦乐相错的表现手法,有的作品还有一个“欢乐的尾巴”,以“团圆”结局。如《窦娥冤》《赵氏孤儿》《娇红记》等等,都程度不同地渗透着喜剧的因素。而西方悲剧,特别是古希腊悲剧,则强调“庄严的风格”在悲剧作品中的统一性,倾向于情节的发展要一悲到底,并往往以主人公毁灭而告终,从而在死亡中给悲剧盖上真实性的最后印记。
  第三,中国古典悲剧在早期就表现出贫民化的倾向。贫民化倾向在后来的《窦娥冤》《琵琶记》和《桃花扇》等优秀的戏剧作品中,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古希腊悲剧中的主角多是神化的英雄,而莎士比亚笔下的悲剧角色,也都出于名门望族。
  (摘编自赵凯《悲剧与人类意识》,有删改)
  材料二:
  《红楼梦》这部伟大的作品,颠覆了中国传统大团圆的结尾形式,而以人物悲剧性的命运作结,从而使全书都笼罩着厚重的悲剧气息。也正因此,《红楼梦》被王国维视为“悲剧中之悲剧”。
  当我们捧读《红楼梦》时,我们不得不为显赫一时的贾府由盛转衰、宝钗黛玉的爱情婚姻悲剧、众芳飘零的命运悲剧而扼腕叹息,但在更深层次上,曹雪芹还探讨了人生没有出路的人生悲剧。
  贾宝玉是《红楼梦》的悲剧轴心人物,作为一个青少年,他的身上焕发出的是一种新气象、新精神,表现出的是一种崭新的价值观。他对仕途之路非常反感,但无法抛弃对家族、尘世的依赖和眷念,而当他摒弃了传统的人生价值观、叛逆了封建秩序之后,却无法找到自己的出路,因而内心深处充满着痛苦、焦虑、惆怅,处于极度的苦闷之中,无可奈何之下出家的贾宝玉只是以一种痛苦去消解另一种痛苦,宗教的出世精神与生命意识是有着内在冲突的,他并没有真正的解脱,他的悲剧是精神失落的悲剧。
  (摘编自陈艳秋《论<红楼梦>对中国传统悲剧意识的颠覆》,有删改)
  材料三:
  刻骨铭心的木石前盟、悲欢离合的往复循环、生离死别的亲历旁观,宝玉一直感受着这个爱他、也被他所爱的世界,不断感受着爱在这个复杂世界的纠结和无奈。在这个世界里,宝玉没有力量去帮助任何一个人,也无法帮助自己。在绝望中,宝玉发现了另外一个自己,觉悟到世界虚无本性的自己,这个自己充满了力量。这种力量呈现出来,不是和这个世界的直接抗争,而是告别:觉悟到虚无的宝玉和贾府的告别,和自己“宝玉”身份的告别。
  告别也是一种抗争,是选择另外一种人生,这也是宝玉唯一能够自主选择的人生。在经历了世间的
  (摘编自王博《〈红楼梦〉的悲剧让美好的东西获得根基》,有删改)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与无法摆脱封建儒家思想的中国古典悲剧不同,西方悲剧个体多充满自主意识和反抗精神。
  B. 宝玉精神失落,源自背离传统价值观后的心理困境,体现生命意识与宗教出世精神的矛盾。
  C. 曹雪芹以青春女性悲剧演绎平等、自由、人性和博爱等思想意识,其观察思考超越了时代。
  D. 宝玉在绝望中发现了觉悟到世界虚无的自己,迸发出告别复杂世界、选择别样人生的力量。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窦娥冤》体现了中国古典悲剧的“中和之美”和贫民化倾向,在悲剧的主体中渗透着喜剧因素。
  B. 王国维称誉《红楼梦》为“悲剧中之悲剧”,因为情节设置颠覆了“悲欢离合”“大团圆”的传统。
  C. 《红楼梦》中贾府由盛转衰和爱情悲剧、命运悲剧让人叹息,而曹雪芹对社会失去信心令人感慨。
  D. 世界总有悲剧、残缺和遗憾,理解和接受它们让人们更有力量去追求爱情、亲情、友情等美好事物。
  3. 结合材料一内容,下列作品分析符合“中国古典悲剧美学品格”特点的一项是()
  A. 《窦娥冤》中窦娥身世凄惨,遭受毒刑拷打,为自证清白指斥天地、痛发誓愿,拼死抗争。
  B. 《红楼梦》中林黛玉寄人篱下、孤苦伶仃,感受到贾宝玉的真情后,对爱情坚定追求。
  C. 《雷雨》中周朴园一生活在痛苦折磨中,年轻时为了前途放弃爱情,临到中年又失去亲人。
  D. 《聊斋志异》中面对压抑的社会环境,狐女灵怪,往往不惧世俗观念,勇敢追求自由爱情。
  4. 材料二、三分别剖析了贾宝玉的悲剧,但其分析角度和论证的观点不同,请简要说明。
  5. 《红楼梦》中穿插了许多曲词,请结合材料二分析下面这段词曲在体现“贾宝玉”和“薛宝钗”人物悲剧性上的作用。
  至上酒席时,贾母又命宝钗点。宝钗点了一出《鲁智深醉闹五台山》,宝玉道:“只好点这些戏。”宝钗道:“你白听了这几年的戏,那里知道这出戏的好处,排场又好,词藻更妙。……只那词藻中有一支《寄生草》,填的极妙,你何曾知道。”宝玉见说的这般好,便凑近来央告:“好姐姐,念与我听听。”宝钗便念道:
  漫温英雄泪,相离处士家。谢慈悲剃度在莲台下。没缘法转眼分离乍。赤条条来去无牵挂。那里讨烟蓑雨笠卷单行?一任俺芒鞋破钵随缘化!
  宝王听了,喜的拍膝画圈,称赏不已,又赞宝钗无书不知。
  (二)现代文阅读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潘先生在难中(节选)
  叶绍钧
  第二天早上,几许房间里的电灯还是昏黄地亮着,但潘先生夫妇两个已经在那里谈话了。
  “我说你一定不要回去,”潘师母焦心地说,“这报纸上的话,知道它靠得住靠不住的。既然千难万难地逃了出来,哪有立刻又回去的道理!”
  “你懂得什么!”潘先生颇怀着鄙薄的意思,“回去是一定要回去的,我自有保全自己的法子。”
  潘先生心里也着实有点烦乱,局长的意思照常开学,作为校长,自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