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26100字。

  山东省淄博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古典诗歌以抒情为主流,如果直接抒写情感,读者难以感知,故有“圣人立象以尽意”之说。意象不是细节,叙事文学中的细节有时间延续性、空间连贯性,有在一定程度上的写实性。而意象则不然,意象是把主观情感趣味寄托到客观对象中。如意大利美学家克罗齐说:“艺术把一种情趣寄托在一个意象里,情趣离开意象,或是意象离开情趣,都不能独立。”由于主观情趣的渗入,客观对象就发生了变化。清代吴乔说:散文好像把米煮成饭,质地不变,而诗则如米之酿为酒,“形质俱变”。这个说法,比之克罗齐的说法要深邃得多。
  克罗齐的说法还需要补充的是,意象中的情趣并不限于情感,更完整地说应是情志,情感中包含志趣。并非将一切情感寄托在意象里的都是好诗,情感得有特点,对象也要有特点,二者合一,才能成为艺术的意象。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历来为人称道,其精致在于,一系列的意象都是局部性的,不是整体。枯藤、老树和昏鸦,古道、西风和瘦马,都是从环境中优选出来的,并且都是有特点的。局部的特征,比之散文式的整体,对联想和想象更有冲击性。
  意象的构成,不但客体要有特征,更重要的是诗人的主体也要有特征,二者猝然遇合,才有超越时间、地域的生命,系列意象中的瘦马最为独特。“马”在诗歌中大抵是优雅的,正能量的。如王维写的“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的将军之马,孟郊写的“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的高头大马,都是精神气十足的。而马致远笔下的瘦马,是行旅疲惫之马,这不仅是马瘦,而且是诗人的精神悲凄。诗人的情感使得马的性质发生了变化,成为诗人情感的载体。
  诗歌并不是以一个意象取胜,而是一组意象群落。如果每一个意象都有自己的特点,互不相通,就可能造成芜杂。因而意象群落必须是各个意象特点高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纲领更具诗人的情感特征。瘦马和枯藤、老树、昏鸦、西风,高度统一在生命衰弱、情感悲凄的境界中。西风,是秋风,秋风肃杀的联想相当稳定。没有正面说肃杀,而是把联想空间留给读者。古道,是古老的,自古以来游子的命运就是如此,与西风、瘦马组合在一起,在意脉悲凉的性质上和谐地延续下去。
  “夕阳西下”意味着时间紧迫。句法发生了变化,不再是意象的并列,而是一个完整的句子。诗人的匠心在于:一味并列下去可能导致单调,艺术要求高度统一,同时要求统一中有变化。时间紧迫增加行旅的压力。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又是一个完整的句子,不但改变了平行的节奏,而且统一、确定了情感的性质,将情感脉络提升到最高度。
  前面系列意象的情感是隐性的,属于间接抒情,而“断肠人在天涯”是全诗唯一的直接抒情,思乡游子归途艰难悲凄。前面的意象叠加,为最后的情感高潮蓄势,没有前面的饱和的意象,仅仅有“断肠人在天涯”的道白,是抽象的,而没有最后的直接抒情,众多意象的内涵不能统一提升。
  中国古典诗歌的意象并不是孤立的,而是在一系列意象中以动态表现情感之运动而取胜的。就马致远这首小令而言,如果意象一味地静止并列下去,全诗五个句子都是并列的名词性词组(或者意象),就太单调了。因此到了第四句,句法突然变了,“夕阳西下”,谓语动词出现在名词之后,有了一个完整的句子,单纯开始向丰富转化。这还是形式上的,如果继续写风景,一味地在视觉感官上滑行,情志就难以深化,难免给人肤浅之感。故作者不再在视觉感官上滑行,而向情感更深处突进,不再描绘风物,而是直接抒发感情——“断肠人在天涯”。这里点明了秋思的情绪特点,不是一般的忧愁,而是忧愁到“断肠”的程度。这就不仅仅是凄凉,而是有一点凄苦了。人在天涯,归乡无期,正是这首小令的情思不可重复的特殊性。
  (摘编自孙绍振《〈天净沙•秋思〉:秋之乡愁》)
  材料二:
  意象赖以存在的要素是象,是物象。物象是客观的,它不依赖人的存在而存在,也不因人的喜怒哀乐而发生变化。但是物象一旦进入诗人的构思,就带上了诗人主观的色彩。这时它要受到两方面的加工:经过诗人审美经验的淘洗与筛选,以符合诗人的美学理想和美学趣味;经过诗人思想感情的化合与点染,渗入诗人的人格和情趣。经过这两方面加工的物象进入诗中就是意象。诗人的审美经验和人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与强调细节写实的叙事文学不同,古典诗歌更强调借助意象抒发情感,让读者有更好的阅读体验。
  B. 《天净沙•秋思》的意象群落中每个意象的特点高度统一,避免了各个意象互不相通造成芜杂的情况。
  C. 物象具有客观性,不依赖人的存在而存在,也不因人的喜怒哀乐而发生变化,是意象赖以存在的要素。
  D. 意象构成时可以根据诗人写作需要夸张物象某一方面的特点,或将另一物象的特点移到这一物象上来。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清代吴乔继承了克罗齐的理论,进一步提出情感与物象的结合才能成为真正的艺术。
  B. 《天净沙•秋思》的意象源于不同环境,具有局部性,比强调整体的散文更有冲击性。
  C. 《天净沙•秋思》的意象是抽象的,情感是隐性的,其内涵最后统一在直接抒情中。
  D. 意象是经诗人审美经验的淘洗筛选、思想感情的化合点染,带有诗人主观情感的物象。
  3. 下列选项,不能直接表现吴乔“形质俱变”观点的一项是(   )
  A.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
  B.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秦观《踏莎行》)
  C.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D.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贺铸《青玉案》)
  4. 结合材料一,简要分析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夕阳西下”一句的作用。
  5. 请结合材料一、材料二对意象“马”和“云”的解读,分析《琵琶行》“别时茫茫江浸月”“绕船月明江水寒”中“月”这一意象的运用效果。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
  A.“强调细节写实的叙事文学……让读者有更好的阅读体验”错误。从原文“意象不是细节,叙事文学中的细节有时间延续性、空间连贯性,有在一定程度上的写实性”来看,作者认为叙事文学有在一定程度上的写实性,不能等同于“强调细节写实的叙事文学”;“意象是把主观情感趣味寄托到客观对象中……散文好像把米煮成饭,质地不变,而诗则如米之酿为酒,‘形质俱变’”,“让读者有更好的阅读体验”于文无据。
  故选A。
  【2题详解】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海棠诗社
  黛玉道:“①既然定要起诗社,咱们都是诗翁了,先把这些姐妹叔嫂的字样改了才不俗。”李纨道:“极是,何不大家起个别号,彼此称呼则雅。我是定了‘稻香老农’,再无人占的。”
  探春笑道:“我就是‘秋爽居士’罢。”宝玉道:“居士、主人到底不恰,且又瘰赘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