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4题,约12570字。

  河南省2023-2024学年8月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座位号填写在本试卷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涂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作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上,书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江村经济——中国农民的生活》是中国社会学家费孝通根据1936年在江苏省吴江县开弦弓村的调查资料编写而成的学术著作。作者在书中详细地描述了中国农民的消费、生产、分配和交易等体系,阐明了江村这一经济体系特定地理环境、与所在社区的社会结构的关系。
  材料二:
  我敢于预言费孝通博士的《中国农民的生活》(又名《江村经济》——译注)一书将被认为是人类学实地调查和理论工作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碑。此书有一些杰出的优点,每一点都标志着一个新的发展。本书让我们注意的并不是一个小小的微不足道的部落,而是世界上一个最伟大的国家。作者并不是一个外来人,在异国的土地上猎奇而写作的;本书的内容包含着一个公民对自己的人民进行观察的结果。这是一个土生土长的人在本乡人民中间进行工作的成果。如果说人贵有自知之明的话,那么,一个民族研究自己民族的人类学当然是最艰巨的,同样,这也是一个实地调查工作者的最珍贵的成就。
  此外,此书虽以中国人传统的生活为背景,然而它并不满足于复述静止的过去。它有意识地紧紧抓住现代生活最难以理解的一面,即传统文化在西方影响下的变迁。作者在科学研究中勇于抛弃一切学院式的装腔作势,因为他充分认识到,要正确地解决实际困难,知识是必不可少的。费博士看到了科学的价值在于真正为人类服务。对此,科学确实经受着严峻的考验。真理能够解决问题,因为真理不是别的而是人对真正的事实和力量的实事求是。当学者被迫以事实和信念去迎合一个权威的教义的需要时,科学便被出卖了。在欧洲某些国家里就有这种情况。
  费博士是中国的一个年轻爱国者,他不仅充分感觉到中国目前的悲剧,而且还注意到更大的问题:他的伟大祖国,进退维谷,是西方化还是灭亡?既然是一个人类学者,他毕竟懂得,再适应的过程是何等地困难。他懂得,这一过程必须逐步地、缓慢地、机智地建立在旧的基础之上。他深切地关注到,这一切改变应是有计划的,而计划又须是以坚实的事实和知识为基础的。
  此书的某些段落确实可以被看作是应用社会学和人
  1.下列对材料二的理解,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为作者预言的人类学实地调查和理论工作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碑,《中国农民的生活》中一些标志着人类学新的发展的优点引起读者们对世界上一个最伟大的国家——中国的注意。
  B.费孝通看清科学的价值,认识到正确地解决中国当时的实际困难无知识不可。因此他在科学研究中勇于抛弃一切学院式的装腔作势,阻止科学被“出卖”。
  C.中国目前可能是正面临着最终的毁灭的现代文明之一这一事实使费孝通在感到悲剧的同时意识到了伟大祖国在西方化或灭亡的抉择中进退两难的问题。
  D.形势或情况的阐述分析可能会造成对不存在的力量或前进道路上的障碍预先假设和忽视的错误。
  2.下列基于材料二的分析与理解,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认为费孝通《中国农民的生活》坚持实地调查和理论研究相结合,侧重中国社会的人类学研究而非应用社会学,关注国家而非部落,调查研究而不是猎奇写作。
  B.费孝通在前言中表述,之所以社会科学应在指导文化变迁中有重要的地位,是由于社会科学者须对社会制度的功能、意欲满足的需要、运转所依赖的其它制度联系起来分析才可达到有效果的行动和预期的目的。
  C.作者认为目前的欧洲文明偏重于科学建设而忽视了人文建设是导致社会腐败涣散、权利义务不统一等乱象的重要原因。
  D.作者过去主张和宣扬却没有机会去实践的大量箴言和原则在费孝通书中表露,然而他对此并未感到嫉妒。
  3.按照上下文逻辑,材料二中作者接下来的论述最可能的一项是(3分)
  A.研究人的科学须进入民族的较先进文化的研究,离开所谓未开化的研究。
  B.《中国农民的生活》中的原理和内容以及贯穿此书的主题。
  C.费孝通博士的一切观察和研究所具有的特征是态度尊严、超脱、没有偏见。
  D.作者认为有关蚕丝业的章节是本书最成功的一章,证明社会学需要研究社会工程的有关实际问题。
  4.作者预言“《江村经济——中国农民的生活》是人类学实地调查和理论工作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碑”是基于哪些依据?请结合原文概括。(4分)
  5.选择性必修中册课文《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中阐明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这一社会基本矛盾的辩证关系。那么“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这一观点在材料二哪里得到体现?(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材料一:
  簌簌衣巾落枣花
  吴继红
  在河堤上漫步,风里传来甜腻腻的清香,这香气,不禁让我想起了老家的枣花。
  老家院里那棵枣树是20多年前父亲亲手栽下的。父亲是木匠,农闲时在四里八村做木活儿,由于孩子多,微薄的工钱勉强够一家人糊口。可他很知足,每天乐呵呵的,谁家有活儿都随叫随到,碰见家庭条件不如我们的,总是少要工钱。那时奶奶还在世,家里有六七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