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0350字。

  河南省洛阳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考试结束,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红楼梦》第一回中,作者记述了“石头”对空空道人所说的一段话,这段话将自己这部“石头所记”与中国古典小说史上那些“历来野史”“风月笔墨”“才子佳人”“之乎者也”等现象一一对比,反思历来小说之流弊,反复呈示自己的《石头记》“不借此套,只按自己的事体情理”,叙述“我这半世亲见亲闻”,“其间离合悲欢,兴衰际遇,俱是按迹寻踪,不敢稍加穿凿,至失其真”等,无不在以小说谈小说,以小说省思小说,成为我国古典小说中“元小说”的杰出范本。不仅如此,在该书第一回中,作者还通过“贾雨村”(假语村言)、甄士隐(真事隐)、空空道人等虚构人物之口,多视角地对小说艺术予以反身批判、自我省思,加重了这部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最伟大的小说之一的“元小说”分量。就此而言,《红楼梦》尤其是这第一回,显而易见,是一种显性的“元小说”。
  我们可否做这样一个大胆的假设:整部《红楼梦》并没有第一回中上述这些显性的关于小说的自我指涉、自我呈示,而将这些自我省思的思维成果隐含起来,自觉地贯彻到整个小说的创作过程当中,整个小说在人物塑造、人物关系、结构布局、文学语言等方面保持不变——这样一部并无显性的“元小说”痕迹的作品,它是否还是一部优秀的小说作品呢?从作者对于小说艺术的自我省思来说,它是否含有“元小说”的元素呢?我认为应该给予十分肯定的回答。这样的一部《红楼梦》尽管没有现在这样显性的“元小说”叙述方式、更为复杂的嵌套结构,但它仍不失为一部小说杰作,仍与那些“历来野史”“风月笔墨”“才子佳人”“之乎者也”旧式小说形成鲜明的对照。
  实际上,在人类小说艺术史上、整个艺术发展史上,并无那种显性的“元小说”“元艺术”之征候的小说作品、艺术作品,可能是更大量的艺术存在。其中,并不乏真正的小说杰作、艺术杰作。当我们以艺术之自我指涉、自我省思品格为旨归进行“元艺术”研究时,我认为既要关注那些显性的“元艺术”现象,更要关注更大量存在着的隐性的“元艺术”现象。
  之前那些关于“元艺术”现象的研究,更多地留意于所谓的画中画、戏中戏、艺术中的艺术、作品文本的互文关联,因此也格外关注艺术中的相互影响作用。正如列奥•斯坦伯格所言:“一切艺术都受到其他艺术的传染。”换句话说就是,一切艺术都要从以往的其他艺术中承继、借用某些元素,与其他艺术文本具有一种复杂的互文性关联。这当然是对艺术中的一个普遍存在现象很有价值的理论发现与总结,指出“元艺术”的一个重要指向。不过,在这里,我想强调的是艺术的这种自我省思即“元艺术”的另一个重要指向,即艺术要想真正具有不同凡响的创造性、独创性,它还要对过往陈腐的艺术传统予以反省、批判,寻找、创造新的艺术语言、艺术呈现方式。正像《红楼梦》中“石头”对空空道人所表达的那样,它这部“石头所记”,要想不落凡俗,就必须“不借此套”,与陈腐的旧传统、旧文本告别,独辟蹊径,实践一种新的艺术法度、美学原则。而这正是古今中外所有优秀的艺术所共同具有的可贵品质。
  (摘编自李心峰《关注“元艺术”》)
  材料二:
  “元艺术”这一术语目前还没有引起学术界或艺术界足够的关注和重视。但是,不论是国外还是国内,都已有学者或艺术家提到“元艺术”这一词语。
  《易卜生晚期戏剧的复象诗学》一文中,作者分析了易卜生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红楼梦》第一回以小说谈论、省思小说,还多视角地对小说艺术予以反身批判、自我省思,显然属于显性 “元小说”。
  B. 《红楼梦》凭借具有显性的关于小说的自我指涉、自我呈示的特点,与史上那些旧式小说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成为小说的杰作。
  C. 虽然“元艺术”目前还没有引起学术界足够的关注和重视,但学者们对这一概念的理解已关注到了它与“自我”的联系。
  D. “元艺术”是一种可以使创造的任何一种艺术的思维过程、程序和前提都变得明确的艺术,按照艺术门类的不同,可分为多个门类。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指出对过往陈腐的艺术传统予以反省、批判,寻找、创造新的艺术语言、艺术呈现方式,是《红楼梦》等优秀作品的重要指向之一。
  B. 元艺术性在17世纪塞万提斯等人的作品里已经显露出来,而“元小说”名称则在20世纪才出现,可见元小说的创作传统要先于理论。
  C. 材料二认同《易卜生晚期戏剧的复象诗学》中提出的元艺术的“自我反思性”,对其未能对元艺术进行深入探究又抱有一些遗憾。
  D. 元艺术以艺术本身为研究对象,不但是“关于艺术 艺术”,而且还是“更高级的逻辑形式”。
  3. 下列说法,最符合所选材料对“元艺术”论述的一项是(   )
  A. 冰心《春水》中“墙角的花,你孤芳自赏时,天地便小了”一诗经常被引用,因而成为“元诗歌”。
  B. 在易卜生《玩偶之家》 影响下,胡适在国内首先创作了话剧《终身大事》,因此《终身大事》可看作是一部“元话剧”。
  C. 杜甫创作的论诗绝句《戏为六绝句》中包含了对诗坛创作的评价,是“关于诗的诗”,可以把这组诗理解为“元诗歌”。
  D. 新编京剧《梅兰芳》,使用“戏中戏”的手法在其中穿插京剧《天女散花》的戏剧片段,可以被看做“元戏剧”。
  4. 请以一组问句的形式为材料一拟写一个开头段,使之与后文四段话构成总分关系。
  5. 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思路。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拿得出手的本领
  高明昌
  最近几年,母亲时不时感叹,说我没有学得父亲的本领。父亲的本领有捉鲻鱼、砌灶头、兜水田。老母亲一一道来,我想了想,确实一样也没有学会。身旁的姊妹说:“学了做啥?现在样样不需要了。”可母亲觉得,随便做啥,要防三年风、四年雨的。我晓得这“三年风、四年雨”指的是自然灾害等不可抗拒的事情,这“防”是指人最好要学得吃饭的真本事。比如有一门手艺,万一需要时拿得出手,可以养家糊口。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