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28860字。

  常州市金坛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试卷
  注意:
  本试卷共8页,23小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请按照题号将答案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相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将答案直接书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当尤三姐引颈自刎的时候,我们如同看到光明的天空中骤然涌起浓密的黑云,一声霹雳,耀眼的闪电从空中划过。当司棋和潘又安双双殉情自尽时,我们又像经历到平静的世界出其不意地暴发了地震。晴雯的死亡如灵禽惨遭鸷鸟的巨爪,金钏的投井似溪流在地洞中没灭。这些悲剧都显得严峻、雄奇、悲壮,凄厉,使人惊心动魄,这当然是崇高美。
  但是,崇高并不是《红楼梦》悲剧美感形态的主要倾向,崇高在《红楼梦》的审美特色中只占次要的地位。《红楼梦》悲剧审美特色的主要倾向,是幽雅的、东方式的诗意美——清幽的诗的意境和使人回肠荡气的诗的情怀。这样幽雅的、东方式的诗意美在《红楼梦》中很多的情节中都有体现,例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读《红楼梦》所得到的美感,如读张若虚、刘希夷的诗,欧阳修、秦少游的词,如看《清明上河图》的工笔长卷、如临江南苏州的园林。那种美是娟秀组成的宏阔,雅致里显示着流动,幽静中透出点喧闹。
  注意到《红楼梦》这种审美特色,我们可以想到:西方美学家认为悲剧的主要美感形态是崇高,从《红楼梦》看,这个结论显然是靠不住的。以西方悲剧作为考察研究的对象,得出这样的结论是必然的,也是有道理的。但这个结论在中国的悲剧作品特别是《红楼梦》中便见出了例外,失去了它的正确性和普遍意义。中国悲剧用艺术实践破除了西方美学家的这个结论。西方美学把美感形式分为优美和壮美,悲剧的崇高略等于壮美,而中国悲剧中幽雅的诗意美,既不是以对称、均衡、和谐、统一等为特征的“优美”所能规范,也不属以粗犷、严峻、阳刚、劲能为特征的崇高美,而是中国悲剧中常常独具的审美形态。在东汉建安年间出现的悲剧叙事长诗《孔雀东南飞》中,崇高美与幽雅的诗意美是并存的,后来民间流传的悲剧故事如韩凭妻、董永、梁山伯与祝英台等,也是二美并重,而牛郎织女、梁祝化蝶一节又表现为“优美”。元代杂剧中的悲剧《窦娥冤》《介子推》以崇高美为主,近似于西方悲剧,而《汉宫秋》《梧桐雨》等则以幽雅的诗意美为主。《红楼梦》悲剧的审美特色,就是在中国艺术遗产的基地上,发展了《汉宫秋》《梧桐雨》的悲剧美学传统而形成的。我国悲剧的这一独特的美感色调,为世界悲剧艺术的美学宝库中,增添了十分珍贵的文化财富。
  《红楼梦》悲剧幽雅的诗意美的形成,有曹雪芹主观审美观的根源,是作家自身精神风格的一种外化。曹雪芹是特别注重和偏爱幽雅柔和之美的,这种审美偏好,又和作家所选择的题材相统一。《红楼梦》主要以少女为表现对象,适应于描写对象所具的特质,《红楼梦》的艺术风格正像少女的情怀一样娟秀、纤巧、缠绵、深细。
  《红楼梦》幽雅的东方式的诗意美,还和作品所规定的大观园这一诗意环境有着极大的关系。那些楼台亭阁,花木山石,曲廊拱桥,流水修竹,少女们活动在这样的环境里,极容易造成幽雅的意境。
  《红楼梦》悲剧主人公的诗人气质和文雅细腻的性格结构,促成着全书独特的审美特色。《红楼梦》的作者并不包揽一切地出面向读者描摩环境,叙述情节进展和人物活动,而是站在人物的角度,通过人物来展开。这样,作品的叙述和描写便在许多地方渗入着人物的精神特征,反过来影响《红楼梦》的审美特色。例如刘姥姥的性格虽然是粗俗的,但通过刘姥姥的思维、感觉、情绪所写出的大观园的意境,仍然基本上是幽雅的。
  和《红楼梦》的审美特色相联系,这部悲剧文学作用于读者的欣赏情绪和感受机能,是一种诗情和诗意美的默默的渗透,而不是以崇高美为主的悲剧对读者或观众心灵的猛烈的震撼。莎士比亚的悲剧,戏剧高潮总是放在最后,当悲剧主人公同他的敌对人物在顷刻间纷纷毁灭的时候,我们就象猛然间经历了一场可怕的暴风雨,目瞪口呆,心灵受到剧烈的震动。看中国戏曲《赵氏孤儿》,也有同样的感觉。读《红楼梦》,我们的情绪却是浸沉在诗意的境界中,作品中所流动的悲剧气脉徐徐地缠绕、飘散,笼住了我们的感情。悲剧的云雾不时凝成细小的露珠,一滴一滴浸润着我们的心田,使之微微地颤动。崇高美的悲剧像暴雨,诗意美的悲剧像细雨。暴雨来势凶猛,具有触目惊心的威力;但暴雨总是很难渗入土地的深层去,暴雨过后,挖开地皮一看,底下的土仍然是干的。细雨点点滴滴,淅淅沥沥,润物无声,直可渗到土地的深处去,具有极强的渗透力,又不易消失,可以持久地起作用。
  (选自费秉勋《红楼悲剧论(三)幽雅的东方式的诗意美》,有删改)
  材料二
  黛玉和宝钗是《红楼梦》的作者精心塑造的两个女性人物形象,在她们身上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女性美的两种极致,代表了中国人传统审美观中的两个主要的审美倾向。这两种极致之美,概括地来说,便是黛玉身上所体现的诗意之美,与宝钗身上所体现的世俗之美。两种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西方美学家认为悲剧的主要美感形态是崇高,但这一观点并不适用于《红楼梦》,因为《红楼梦》悲剧审美特色是幽雅的、东方式的诗意美。
  B. 《红楼梦》悲剧 审美特色并不是凭空产生的,是受到了中国其他艺术遗产悲剧美学传统的影响,如《汉宫秋》《赵氏孤儿》
  C. 《红楼梦》中的刘姥姥性格是粗俗的,但通过刘姥姥写出的大观园的意境,并没有偏离《红楼梦》幽雅的审美特色。
  D. 《红楼梦》中黛玉和宝钗两种形态 美是有差别的,这种差别不仅在于其自身,而且在于欣赏者的审美趣味和个人偏好。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幽雅 、东方式的诗意美形成了《红楼梦》描写悲剧时独到的审美特色,这种美感是其他艺术形式所不具备的。
  B. 中国悲剧中幽雅的诗意美不同于西方美学中的优美和壮美,是中国悲剧中常常独具的审美形态,有其自身特色。
  C. 曹雪芹精心设计的黛玉和宝钗两个人物,对于小说的情节艺术设计、作者的思想倾向表达和主题深化都有重要作用。
  D. 黛玉和宝钗所代表的两种女性的极致之美,在作者笔下都是极其感人的。两种形象鲜活而唯美,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3. 下列选项中,不适宜填入材料一第二节横线处的一项是(   )
  A. 西厢记妙词通戏语 B. 龄官画蔷痴及局外 C. 王熙凤效戏彩斑衣 D. 憨湘云醉眠芍药裀
  4. 张黎明认为黛玉身上所体现的是“诗意之美”,请结合材料一和自己阅读《红楼梦》的体验,具体分析林黛玉身上的“诗意美”是如何产生的?
  5. 文学鉴赏是对文学作品进行赏析的一种审美认识活动。一篇优秀的文学鉴赏文章应该具有怎样的特点?请结合文本材料简要分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红楼梦》悲剧审美特色是幽雅的、东方式的诗意美”表述绝对化,原文说“《红楼梦》悲剧审美特色的主要倾向,是幽雅的、东方式的诗意美”,《红楼梦》悲剧审美特色的主要倾向是幽雅的、东方式的诗意美。
  B.“是受到了中国其他艺术遗产悲剧美学传统的影响,如《汉宫秋》《赵氏孤儿》”错误,原文为“莎士比亚的悲剧,戏剧高潮总是放在最后,当悲剧主人公同他的敌对人物在顷刻间纷纷毁灭的时候,我们就象猛然间经历了一场可怕的暴风雨,目瞪口呆,心灵受到剧烈的震动。看中国戏曲《赵氏孤儿》,也有同样的感觉”,赵氏孤儿给人的感觉是崇高美。
  D.“这种差别不仅在于其自身,而且在于欣赏者的审美趣味和个人偏好”曲解文意。原文是:差别不在于其自身,而在于欣赏者的审美趣味和个人偏好。
  故选C。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欠税的农民
  契诃夫
  老爷坐车来了——村里人都这样称呼区警察局局长。他什么时候来,为什么来,一周以前大家就知道了。茹科沃村只有四十户人家,可是他们欠下官府和地方自治局的税款已累计两千有余。
  区警察局局长先在小酒馆里歇脚,他“赏光”喝了两杯清茶,然后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